導語:在《萬歷十五年》一書中,黃仁宇用近乎平淡的筆觸分析一個皇朝從興盛走向衰頹的原因,而這些平淡的敘述自有力量,他淡然勾勒出的人生困境,即便是對歷史學不感興趣的讀者,也心有戚戚焉。以下是小編整理萬歷十五年讀后感的資料,歡迎閱讀參考。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最近讀得最好的一本歷史書。之前對明史一點都不感興趣,因為這個朝代好像真沒什么特別有意思的事情。特別是萬歷十五年這么一個不知名的小時期。但是沒想到,萬歷十五年居然發(fā)生了那么多事情,真的很有意思。
作者查閱了打量的史料,把浩瀚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小點給放大,有血有肉的重現(xiàn)了歷史,沒有史學家陳腐的史料和數(shù)據(jù)堆砌,卻有很多人物故事和言語的記錄,而且沒有臉譜化的夸張,表現(xiàn)了多樣的人物性格。
作者分別選出了各個方面的杰出代表,統(tǒng)治者萬歷皇帝,是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虛位元首,張居正,申時行是政治和經(jīng)濟的代表;戚繼光是軍事的代表,李贄是文化的代表。
通過對他們描寫,以小現(xiàn)大,對明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進行了一次宏觀的總結(jié)。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自序和前四章。它讓我深切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陰陽”和政治中的牽制之道。陽為善,陰為惡,陰陽相輔相成,只是每個人陰陽的比例占得不同人性的陽是正直向上的,而陰則是人的私欲。一個良好的制度應該是可以讓人積極發(fā)揚自己的陽和合理宣泄自己的陰的。而中國社會是靠綱常倫理來維護社會的運轉(zhuǎn)而不是靠法律。妄圖把每個人都變成圣人,合理宣泄自己的“陰”的渠道受阻,壓抑了人性。
但是這也是幅員遼闊,以農(nóng)為本的中國不得已為之的。
正如書中所說:“個人的私心會隨時隨地變遷,只有倫理道德永恒不變!钡俏覅s產(chǎn)生了另外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就一定要維持那么大的國境?如果我們像西歐一般,蕞爾小國林立,那么是不是會更好?
國家大是有它的好處,但就像一個大象一樣,奔跑的越快,慣性越大,脫軌了被甩出去也越遠。
第二。張居正一生勤勤懇懇,但是卻落了個抄沒家產(chǎn),子嗣流放的結(jié)局。實在不能不讓人扼腕。而我覺得他問題歸結(jié)出來就是“欲速而不達!闭缥恼驴偨Y(jié)說:“在下層行政單位間許多實際問題尚未解決之前,行政效率得增進,必然是緩慢有限度的。超過這種限度,只會造成行政系統(tǒng)的內(nèi)部不安,整個文官集團會因壓力過高而分裂;而糾紛一起,世紀問題又會升級為道德問題!
其次,他沒有認清文官集團的雙重性格——“雖稱公仆,實系主人;有陽剛有陰”!拔墓匐m然說是人民的公仆但實際上已保羅了出色人物,成為權(quán)力的源泉,也是這一大帝國的實際主人。但張居正仍然把文官集團當作行政工具,對其中最孚眾望的人不加以尊敬,使自己陷入孤立!
或許還真應了一句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另外,個人的剛愎自用,把百官都放在了自己的嚴格監(jiān)視下,讓文官們失去安全感。而且官官相護,得罪一個人也許就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
第三。貪婪和清廉是相對的,所謂貪官往往貪物質(zhì),有而清官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是貪名聲和道德感的。如果沒有貪官,那么清官就無法對比出自己的道德上的高尚而獲得自己心理上安慰。并且有一定數(shù)量的貪官可以保證清官內(nèi)部的團結(jié)和穩(wěn)定。中國自古有文人相輕的傳統(tǒng),并且喜歡窩里斗,不利于統(tǒng)治階級的團結(jié)。所以圣明的皇帝懂得保持各個權(quán)力集團勢力得平衡,從而達到一種和諧。例如和珅和紀曉嵐,對乾隆來說,缺一不可。
除了這些,其實我還蠻同情帝王的。雖然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彼麄兛此埔皇终谔,但他們其實就是一個權(quán)威性的象征,被繁文縟節(jié),文武百官,天賦使命牽著線,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傀儡娃娃。他不允許擁有人的感情,他無法做出自己的決定,他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保持感情和個性的真空,增強抽象的倫理觀念。最好毫無主見,任人擺布。當時看《末代皇帝》,這種感覺尤甚。溥儀完全沒有選擇,他一輩子背負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還是生在尋常百姓中的小康之家好,雖然過的苦一點,但是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把握自己的命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1255年前,有一個王朝的叫做唐,有一個皇帝叫做唐玄宗李隆基,有一個矮胖子叫做安祿山。而安祿山發(fā)動了“安史之亂”,徹底的改變了唐朝的命運,曾經(jīng)繁榮的唐朝從此陷入衰弱。這個年份成為歷史的轉(zhuǎn)折點,被載入史冊。
424年前,有一個王朝叫做明,有一個皇帝叫做明神宗朱翊鈞,有一個神秘的年份叫做萬歷十五年(1587年),這個年份也是歷史的轉(zhuǎn)折點,被載入史冊。
這一年發(fā)生了三件大事兒。
第一件大事:戚繼光去世
戚繼光,在張居正死后的被調(diào)離薊州前線,前往廣州,職務未變。但是那曾經(jīng)的舞臺,曾經(jīng)的時代已經(jīng)不再屬于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三十六年前,他從這里出發(fā),進京,趕考,征戰(zhàn),練兵;三十六年后,戚繼光重返家鄉(xiāng),妻子王氏棄他而去。曾經(jīng)征戰(zhàn)三十余載,曾經(jīng)獲得無數(shù)榮譽的老將軍;曾經(jīng)橫掃倭寇、蒙古的老將軍,在孤獨與凄涼中安然死去,于萬歷十五年(1587年)二月去世,年60,謚號“武毅”。
第二件大事:海瑞去世
海瑞,一代清官,死后僅留下紋銀十兩,生前倍受同僚攻擊、百姓崇拜,不貪污受賄、剛正不阿。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贄對海瑞的評價:“先生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梁”,在張居正死后,應詔前后擔任右僉都御史、南京吏部侍郎,與萬歷十五年(1587年)死在任上,年享73。
第三件大事:萬歷皇帝徹底改變了
曾經(jīng)一貫勤奮的萬歷皇帝突然變了,不上朝、不愿意接見大臣,此時朝廷的內(nèi)爭是十分嚴重。張居正死了,朝廷便像是無人看管的一盤散沙,彈劾奏章不斷,各黨相爭。
世間已無張居正,雖然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仍然在執(zhí)行,但是已經(jīng)無人能控制朝政了。所有的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官位、自己的利益不斷努力著。
在這樣一個時代,當首輔是困難的,必須面對眾官員的反對,必須贏得皇帝的贊同,必須付出時間與精力……這些限制著無數(shù)首輔們。張居正排除異己、爭奪權(quán)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但是他對明朝是有巨大貢獻的,他開創(chuàng)了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作者黃仁宇也是在書中表達出了對張居正的推崇,作者在書中這樣說道: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wěn),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它正在慢慢地陷于一個“憲法危機”之中。在開始的時候這種危機還令人難于理解,隨著歲月的流逝,政事的每下愈況,才真相大白,但是恢復正常步伐的機會卻已經(jīng)一去而不復返了。
這本書中主要以人物為主線,萬歷皇帝、首輔申時行、世間已無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戚繼光——孤獨的將領(lǐng)、李贄——自相沖突的哲學家,作者主要突出的介紹了當首輔的困難與當皇帝的煩惱,作者在書的末端這樣說道:“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shù)之不及!笔堑模竺魍醭谧呦驔]落,沒有張居正,或許大明會早多少年滅亡。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
萬歷十五年,英文名aYearof NoSignificance,直譯成漢語也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一年”,這是常常被史學家所忽略的一年,作者卻將這一被人早已忽略的一年寫出了萬歷十五年的風采!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