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會寫作文的時候,很多老師都喜歡以“家”為話題描述自己的家。兒時,我們都曾無憂無慮,對于家,我們的大腦仿佛出現(xiàn)了五彩繽紛的世界,又似乎像一顆七彩糖,甜甜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家,都寫著不一樣的味道。
以前我總覺得我的媽媽是天底下做菜最好吃的媽媽,我的爸爸是最穩(wěn)的靠山,最偉大的榜樣。人總是會變的,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是需要經(jīng)過很多錯誤,再從錯誤中慢慢領(lǐng)悟。叛逆的征途中,我們傷害最多的是父母,不管你做了什么,闖了什么彌天大禍,一切都是父母來承擔,因為你當時還小。古人說:“子不教父之過。”當年的你不管多壞,別人都不會說你,別人總會說某家的孩子,不會說是你的錯,說父母教子無方。
人越來越大,書越讀越遠,父母的打罵也漸漸消失了,似乎幸福來得太突然。這就是說我開始獨立了,最后能夠遠離愛嘮叨的父母了。可突然間,少了一個人吵架,少了一個人天天叫我吃飯,少了一個人讓我寫作業(yè),少了一個人來責罰我……靜靜回想,感覺少了整個世界。寄宿后第一次想父母,第一次為想家而哭泣,第一次想打電話回家找那個愛嘮叨的媽媽,那個總低頭抽煙不說話的爸爸。
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飯菜不合口,泛著淚水,腦袋里全是媽媽做的飯菜。以前總是嘮叨她的菜技不怎樣樣,每次吃飯都問:“媽媽做的菜怎樣樣,好吃嗎?”總是一副無所謂的態(tài)度:“還好吧,一般般。”沒有多少個父母是專業(yè)的廚師。俗話,大師的作品都一樣,小大師的作品各有不同。很多人都長大了都覺得父母做的飯菜最好吃,這句話說對也能夠說不對,為什么呢?父母做的飯菜沒有山珍海味好吃,沒有頂級廚師做的那么美味,所以它不是最好吃的。
但是為什么大家都喜歡說父母做的飯菜最好吃呢?為什么大家都想著回家吃父母做的家常便飯?是啊,每個父母做的飯菜都有自家的味道,這個味道溫馨淳樸,和父母吃飯很隨意,不像在外和老板領(lǐng)導(dǎo)吃飯來得那么拘謹。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不管風吹雨打,不管工作有多難多苦,他們從來不放假,所有都是為了家,廚房是他們的天下,他們做的永遠最好吃。不管是做什么都比山珍海味好吃,因為父母養(yǎng)了你十幾年,你的口味他們了如指掌。他們從來不為自己著想,飯桌上永遠燒著你最喜歡吃的菜,喜歡就自然是最好吃的。
此刻我們都在長大,80后的已經(jīng)不再年輕無畏,90后的也不再年少無知,想想大家都不小了。也許此刻大家都有工作了,又或許結(jié)了婚生了孩子。然,有了自己的家和工作,回家的次數(shù)越來越少。但無論你有多忙,多富有,你的官有多大,請不要忘記家里還人在惦記兒女。抽個時間,給父母打個電話報個平安,給他們問個好。別讓渴望的眼神太著急,別讓父母的愛成為永遠的等待。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