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在线视频观看,一级日韩免费大片,在线网站黄色,澳门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公文素材 > 范文素材 > 2018年書香征文原創(chuàng)16篇

2018年書香征文原創(chuàng)16篇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14 09:55:33 | 移動端:2018年書香征文原創(chuàng)16篇

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018年書香征文原創(chuàng)16篇,有需要的小伙伴趕緊來參考一下吧,相信能給大家?guī)韼椭?/p>

篇一

有人說,女人如畫,不同的畫中有不同的風景;有人說,女人如酒,不同的酒里有不同的滋味,喝少了不覺味,喝微醉剛剛好,喝得再多了會迷失自己;我想說,女人如書,不同的書里有不同的感悟。 

每個女人是不同內(nèi)涵的書,而每個女人的不同階段也是風格迥異的書!作為女性看你怎樣去寫好女人這本書。

用淚水作墨鮮花作紙寫成的書,多少的酸甜苦辣,多少的喜怒哀樂,全部蘊含在字里行間;用晨露作墨朝霞作紙寫成的書,多少的溫馨從容,猶如彩霞滿天,映照在幸福人兒的周邊;而用清泉合著大自然的美寫成的書,帶給大家的卻是:在你寒冷的時候給你的是一縷春風的溫暖,在你疲憊時給你的是歇息的港灣,在你傷心時給你的是體貼和激勵,在你得意忘形時給你的是忠言逆耳,在你歡笑時給你的是柔情無限……。那份自然,那份恬靜,那份淡然……每讀一次就會有一種新的感受,一生一世也不會感到厭煩。

女人如書,封面看起來不錯其實內(nèi)容不怎么樣的書,吸引人的往往只是一時,有點思想的人是不會沉湎其中的,他們會輕輕的揮揮手,禮貌的說聲good--bye;人們需要的是那種年輕時能讀出一份美麗和溫柔,中年時能讀出一份堅毅和成熟,老年時能讀出一份理解與呵護;春天的時候能讀出一份羞澀與嬌柔,夏天的時候能感受到風情萬種,秋天的時候能聞到丹桂的飄香,冬天的時候能品評一縷溫馨輕輕地襲過你的心田。你會從中感到變化的是時間,不變的是那濃濃的情愫。

女人如書,青春少女猶如仄仄平平的詞曲小令,媚笑于眉間,如陽光明艷中的蝶戀花,動情于眸中,似卻上心頭的一剪梅,和著雷同的曲,填著不一樣的詞;中年女人是韻致的哲理小語,微微道來的人生感悟會讓你陶醉而忘返,你會在靜靜的聆聽中領略世事的滄桑和精神的富足!而步入老年的女性則猶如一本厚重的長篇小說,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個畫面都是你的心馳神往,有著言情的寬容,兼有理性的成熟,而這一切成了一本最讓人難以忘卻的書!

寫好女人這本書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因為人生時日有限,生活負累很重,對于每個女性來說要想寫好我們?nèi)松玫倪@本書,那就讓這本書以真善美為封面,以自然的顏色為字體,以生命的長短為頁碼,以人生的經(jīng)歷為段落,以每天的生活為文字,讓女人這本書的字里行間,閃耀著生活的靈光,充滿明媚的陽光。讓人聞著有花的清香,聽著有詩的韻味,看著有舞的旋律,讀著總有新的感覺。

愿所有的女性朋友都能用自己的行動寫出自己的靚麗,寫好屬于自己的這本書!

篇二

記得小時候,大概也就十二三歲的樣子吧,每到冬季,我都會和堂弟一起去陪奶奶睡覺。父母說奶奶年紀大了,人老了就缺乏“火力”,冬天總是手腳冰冷,叫我們?nèi)ゾ褪墙o奶奶暖暖被窩暖暖腳。這個時候,我總會在床頭點一支小蠟燭,讀一本好不容易借來的小說直到深夜。最后在奶奶三番五次的催促下,才很不情愿地吹滅蠟燭,縮進被窩,聽著窗外呼呼的風聲和沙沙的雪聲,沉入夢鄉(xiāng)。

不知道有多少個漫長的冬夜,我都是這樣度過的。寒夜孤燈下讀書的習慣,應該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形成的。隨著年齡的增加,以至發(fā)展到今天,沒有書本的陪伴,我竟難以入眠了。

2009年的初冬,我有機會平生第一次到上海出差。公務之余,我的表弟全程陪同我在上海游覽了兩天。為了第二天去看東方明珠,我們一起于當天晚上就住進了黃浦江邊的一家連鎖酒店。入夜,看著對岸璀璨的燈火,聽著滔滔的江水聲,我久久難以入睡。表弟知道我的習慣,他替我從附近的一家書店買了一本趙鑫珊的《科學藝術哲學斷想》。“表姐說,只有書才是你最好的安眠藥。”表弟說。我笑了笑接過書,一邊和表弟說著話,一邊翻看著早前就讀過的著名作家趙鑫珊的這本著作,默念著書里引用的“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古詩詞,慢慢地進入了夢鄉(xiāng)。

第二天上午看了東方明珠之后,天突然下起了雨。我們只好一起回到酒店,想著等明天雨停了,再去我仰慕已久的復旦大學。

雨一直沒停。盡管如此,我們還是乘出租車來到了復旦大學。打著不時被風吹得翻過去的雨傘,我們在大門口駐足良久。合影留念之后,又相繼看了學生上課的教室、學校的學術報告大廳,還有著名的標志性建筑相輝堂。走在松柏和冬青掩映的水泥小路上,望著遠處落滿銀杏葉的草地,我心中暗嘆:不愧是一流的學府,雖不豪華卻不失高雅。兀自慶幸,虧了這次是冒雨而來,復旦才給我留下一個“沉靜、優(yōu)雅、最適合讀書的地方”的感覺,如果是晴天而來,不知道那該是怎樣一個喧囂、熱鬧的所在呢?

回程的出租車上,我掏出在校門口一側的小賣部里買的一枚紀念徽章,摩挲著上面鐫刻的“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校訓,感到從中透出一股抑制不住的書卷氣。而唯一令我感到遺憾的,是我沒有找到學校的書店(我想應該是有這么一個書店的),買一本有關復旦的書。

2011年深冬,我的考入復旦大學哲學系的學生曹齊,借寒假的機會來學?赐陌嘀魅魏臀。仿佛有某種感應似的,晚飯時,他送給我一本復旦大學俞吾金教授所著并有其親筆簽名的書:《生活與思考》。這本書是一套由著名學者李輝、賀圣遂策劃,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三十年集”大型系列叢書中的一本。叢書記述了一批原為“知青”,后上大學,并成為人文思想領域的學者們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心路歷程。

我如獲至寶,又一次向在座的幾位同學講起我從報紙上看到的有關俞吾金教授為學為人的種種事跡,并再次從曹齊處印證:俞教授至今每天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作為一個著名的博導、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他每年還為普通本科生上課,且樂此不疲。

入夜,拿起這本“三十年集”之《生活與思考》,想到今年也正好是我大學畢業(yè)從教的第三十個年頭,不禁感慨頗多。忽然想起法國作家安德烈·莫洛亞的一段話:“一個晚上用來閱讀名著對心靈所受的益處,就好像一個假日用來游山玩水對身體所受的益處一樣。我們從那些高峰下來,變得較前更為健壯,我們的肺,我們的心,變得更純潔清凈,無絲毫污垢了。”

有書相伴的人生,就是無憾的人生!

篇三

和書結緣是受了哥哥姐姐的影響。

上小學時,家里沒有電視,連個收音機都沒有,想要打發(fā)時光,無非就是和同村的孩子瘋玩,另外就是看些課外書。剛開始看的是哥哥姐姐不知從哪兒弄來的畫本,現(xiàn)在很難看到了,可在那時,卻是我們的最愛,有帶彩的,但更多的是黑白的。畫本一到手,幾個小腦袋就湊到一起,迫不及待地看。一旦有幾天看不上,就覺得心癢癢的,不是滋味。一年又一年,從哥哥姐姐手中接過的書漸漸地大了,厚了,雖說那時也看不懂什么好壞,但只要有,就想看,大概是因為那時的生活太單調(diào)了吧!這一迷上不要緊,上課時也想看,記憶較深的是上五年級的時候,為了看課外書不被老師發(fā)現(xiàn),就用小刀在桌面上挖了個洞,然后把課外書放在桌子里,用手托著,睜大眼睛透過那洞口去瞧,每每得逞,得意不已。

看書最瘋的時候是在高中。那個時候,高中并不像現(xiàn)在抓這么緊,學校會留一定的空閑時間供自己支配。于是我就常常到校外圖書館租書看,有時是一些大厚本子的小說,有時是一些雜志。記得讀的較多的刊物是《青年文摘》、《讀者》,還有《小小說》。至于大本子小說,金庸和古龍的全都拜讀過。言情小說也讀了很多,瓊瑤的,席慕容的,都很不錯。但讀的書中,最覺獲益的,是《讀者》,自從接觸過這本雜志,一直到現(xiàn)在,它都是我的最愛。愛它是因為它講述的故事個個都很平凡,但每個平凡的故事背后,都映射著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那就是對人世間最珍貴的真善美的追求。

上了大學,學校的圖書館成了自己的必去之地,或瀏覽報紙,或閱讀書籍,沒有喧囂,沒有吵鬧,只與喜愛的書靜悄悄地親密相顧,很是愜意!

參加工作后,也曾經(jīng)有那么一段時間,每天被瑣碎的事所牽絆,讀的書少之又少。每每回顧,心靈上竟倍覺空洞,

有了這種體會,便再也不敢,也不愿冷落它了。抽空翻上幾頁, 看上幾眼,原本有些浮躁的心就會慢慢平靜下來。

古人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其實這顏如玉、黃金屋,它不就深深地藏在我們那顆正癡迷于書中世界的心靈中嗎?

與書之緣,看來真要結一輩子了!

篇四

讀書是痛苦的,不然古人怎么會為了讀書而“頭懸梁,錐刺股”呢?幼小的我們一邊暗暗吸著涼氣一邊皺起眉頭,心中不禁叫苦。

讀書是美好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宋真宗趙恒的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在我們腦海里勾勒出一幅美好的畫面。定是那樣的了,一個家徒四壁的窮書生正秉燭夜讀,忽然從書中走出一位美女,巧笑倩兮,一邊磨墨,一邊柔聲說道:“公子辛苦了!”

但除此之外,讀書一定還有別的什么魔力,吸引著那些雖然清貧卻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的人們。

讀書是有益的,古人云“開卷有益”。我愛看書,既不是為了“顏如玉”,也不是為了“黃金屋”,那是古人的美好愿望,于今已不現(xiàn)實。但是我仍然愛看書,讀書就是與作者對話。你可以和司馬遷交流天下大事,你可以向孫子請教兵法。在只有你和圣賢的對話里,他會微笑著注視你,任你高談闊論,天馬行空。那么多古圣先賢,在靜默地等著你,向你述說他們的思想。總之,越讀書,你越會看到自己的不足,越讀書,你越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渺小。

讀書是重要的,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終生的伴侶,最誠摯的朋友。”書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讀書到底能帶給我們哪些好處呢?多讀書,能帶給我們許多的寫作靈感;多讀書,可以讓我們明事理、懂禮節(jié)、講誠信;多讀書,可以讓我們變得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zhàn)勝對手;多讀書,也能讓我們的心情好起來,用讀書放松心情是一種十分明智的做法。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還可以培養(yǎng)人的高尚品德。

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書給我們帶來了遐想和樂趣,書給我們帶來了智慧的源泉和精神的力量。讀書能使人增長知識,開闊眼界;讀書能使人明白事理,增強能力;讀書能陶冶人的性情,使我們明辨是非曲直。

多讀書,讀好書。

篇五

人的生活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兩個方面,而不是單純的一個方面。人離不開布帛菽粟,離不開吃喝拉撒,也離不開書報影視,離不開旅游交際……

俗話說:“酒香肉香不如書香,藏金藏銀不如藏書。”這話須從兩個側面來看。人生在世,金銀也是缺少不得的。衣食住行,沒有錢能行嗎?不行。人都向往生活得更好一點:穿得更得體一點,住得更舒適一點,吃得更順口一點,游得更遙遠一點。這沒有錯。這些需求,都要有一定的銀子來保障。為過上好日子,而拼搏,而奮斗,也沒有錯,這都不能夠與銅臭扯上關系。只有那種視金錢如父母、認錢不認人、鉆進錢眼兒里的人,甚至不以正當手段去獲得金錢的人,內(nèi)心世界空虛、唯錢是大、愛財如命的有錢人,才算得上銅臭熏心。人需要物質生活,但同時,一個人內(nèi)心的充實與快樂,更是人們所追求和憧憬的。

在人的精神生活中,讀書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翼。

我喜歡讀書,總是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去讀。書,給我溫暖,給我力量,給我信心,給我智慧。

去年夏天,我在去西藏旅游之前,想到將在火車上度過30多個小時,立即到書店挑選了兩本書:余秋雨的《千年文脈》和《尼采哲思啟示錄》,每本都二三十塊錢,加上一本地圖冊就過了百塊。比較從前,這書價當然已漲了很多。記得1973年我出版的第一本詩集《北國兵歌》,定價才兩角二分,F(xiàn)在的書價是那時候的100多倍了。去年我出版的一本《厚愛》定價為128元。書價是高了,可是現(xiàn)在人們的收入和生活物品也漲了100多倍了:一斤牛肉都四五十元了,一斤細菜還七八塊呢。我記得1973年時一斤肉才五角九分錢,一塊豆腐才兩分錢!

書香,書香,也不是所有的書都能散發(fā)出沁人的馨香。對要讀的書,要有選擇。精神產(chǎn)品與物質產(chǎn)品一樣,也是有優(yōu)劣的。須知道:書海里也有地溝油和蘇丹紅啊!沒有選擇的讀書,即使不坑害你的身體,也會耽誤你的寶貴時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命的有限體現(xiàn)在時間上,你讀這本書,也許就不能讀那本書了。在讀書上,我的理念是“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讀那種以一當十的書,讀書中之精品,讀自己精神修養(yǎng)最需要的書,這才是聰明的選擇。這樣的讀書,才能品嘗到真正的書香。

篇六

讀書使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又美好。每每捧起一本書,便好像在和一位知心朋友聊天,千言萬語總也道不完。和書交流,如同與心靈對話,與靈魂溝通,這是一種任思緒自由飛翔的愜意,這是一種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暢快……

墨香的清新?lián)浔嵌鴣,是一種深入靈魂的享受,植根心底,有股深入骨髓的感悟。

在舒緩的樂曲中,隨意翻看著自己喜愛的書,心情猶如靜靜流淌的小溪,寧靜致遠;在休閑的午后,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品一杯醇香的咖啡,思緒游離于詩詞歌賦抑揚頓挫的韻律中,余韻悠遠;在寧靜的夜晚,獨坐陽臺一角,一本好書,讓奔波一天的心,找到了歸宿,情緒變成了書中文字的俘虜,字字句句觸動著心底最敏感的那根神經(jīng),一縷月光照在書中,回味無窮……

與書為伴,充實快樂;與書為伴,寧靜致遠;與書為伴,真實簡單……紛繁的世界,浮躁的人心,只想拋開雜念,偶得清閑,走進散文的唯美浪漫,融入小說的扣人心弦,細品詩歌的獨特韻味,慢讀宋詞的婉約豪放……

讓濃濃的書香飄溢于人生的旅途,讓生命因讀書而精彩。

篇七

讀書是一種思考與認知,它并不能為你帶來直接的財富提升,卻能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

我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實則是知識改變了你對整個世界的認知,對每一件事的態(tài)度。

我們不斷的用知識去豐盈,充沛自己的內(nèi)心,最后,你認知到了驕傲自滿的缺陷,于是你學會了自謙低調(diào);你認知到了道德倫理的尺度,于是你學會了原則禮法;你認知到了自由的局限,于是你學會了對自由的把握;你認知到了苦難挫折的必然,于是學會了堅韌坦然的面對;你認知了仁義禮智信,于是學會誠實敬重。

讀書所獲取到的知識并沒有為你制造出財富,但卻教會了你在容易和困難、前進和后退、誘惑與內(nèi)心、理智與沖動之間如何做取舍;教會了你金錢可以干些什么,還可以創(chuàng)造出多大的價值;教會了你一份穩(wěn)當?shù)墓珓諉T工作,一份高薪工作,一個大型企業(yè)的offer對你意味著什么;教會了你什么樣的生活才是你要的生活。

你不愛讀書,于你而言只不過是少了一種途徑,一種了解并認知萬物運行的途徑。所以,你還看不懂名著,欣賞不了名畫,在金錢和道德之間做了錯誤的選 擇,在進退之間畏首畏尾。你認知不到每件事物所帶來的人生價值,所以同樣的2000塊錢,對每個人的收益增長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份崗位,對每個人的進步都不盡相同。

每當我們遇到選擇的時候,努力可以讓我們有更多選擇,而知識卻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每一項選擇的意味。我們之所以沒有成功,沒有成為這個世界上那么一小撮人,就是因為我們的能選擇的不多,對選擇項的理解不夠徹底。

再過幾許時日,再讀幾許書本,當你充分認知到這個問題中的種種選項后,你就不會再問讀書是為了什么了。

篇八

重讀簡·奧斯汀的作品,才發(fā)現(xiàn)她文筆的細膩活潑,和少年時候的感受竟有這樣大的不同,就像走入莫奈的畫中,有兩個世紀前的英國鄉(xiāng)村清新的味道。

社交季里衣香鬢影的舞會、撐著洋傘在鄉(xiāng)間散步的淑女、草地上談興正濃的男女們在野餐,或者一個美麗的貴族小姐靜靜地坐在花園的藤椅上讀書,又或是家庭成員聚在一起,由年齡最小的那一位為家人朗讀,抑或是男女之間用閱讀來表達情意,因此,多年以后重讀簡·奧斯汀,腦海中總會浮現(xiàn)莫奈的《草地上的晚餐》,有同樣的清新、典雅和生動。

杜拉斯對待閱讀是這樣說的:一本書就是一個漫漫長夜。薩特也曾說過:閱讀是一場自由的夢。那么,正在閱讀的我們究竟想和誰一同度過這漫漫長夜,又想和誰分享我們自由的夢呢?

當讀書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會變得更有趣味、更有意義、更富想象力。仍然記得那個秋日的黃昏,和最好的兩個朋友一起談起《小王子》,我們竟然曾在同一個章節(jié)和橋段落淚,那一刻,相交十幾年的我們恨不能緊緊擁抱!十幾年過去,雖然彼此在不同的地方讀書和戀愛,一旦相聚在一起我們?nèi)匀蛔疃舜耍∥覀円惨虼诵纬闪晳T,會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對方,或者干脆把自己喜歡的書多買一本給彼此,然后在合適的時候分享閱讀的體會,享受共讀的樂趣。

我一直覺得,閱讀具有較為典型的女性氣質,在女人各種流光溢彩的分享活動中,閱讀像永不淡出流行的黑色,總會在喧鬧時稍事遠離,又會選一個合適的契機,優(yōu)雅地緩緩回歸,帶著一種古典的調(diào)子,如此安靜。

其實,在十八世紀和十九世紀早期的英國和法國,共讀是西方有教養(yǎng)的人群間常見的交往場景。聚會開始,會有指定的某位先生或女士向大家朗讀一段文章或一首詩,以此作為聚會的開始,這樣的場景發(fā)生在普通人家的廊前空地、中產(chǎn)階級的起居室,也發(fā)生在上流社會的沙龍,這種場景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描繪,參與者往往在這樣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中挑選著自己的伙伴或伴侶。

由此看來,閱讀猶如摸索彼此心靈的秘密通道,尋找愿意分享心跳和心動的人。

漫漫長夜,當你知道有人在與你共讀一本書,閱讀便成為一場安靜而不寂寞的旅行……

篇九

生活的閑暇里,打開一本書,讓油墨香彌漫四周。靜靜地讀著美麗的方塊字,內(nèi)心慢慢也閑淡下來了,靈魂安妥,精神漸漸清爽,生活里的瑣瑣碎碎和不良情緒,如風吹浮云,都散去了。書香妝點的生活,才有情趣,有韻味,有雅致和大氣。

書,記錄了人類文化和博大思想,承載了無數(shù)智慧和精深道理。讀書,不但增進了我們的文化水平,而且提升了我們的思想境界。書,教會我們?nèi)绾问朗露疵,引導我們(nèi)绾胃哔|量的生活,提升我們的氣質和品味,指導我們的工作和學習,讓我們活得優(yōu)雅和高貴,讓我們懂得憐憫和感恩。

我們不妨隨身攜帶一本書,在快節(jié)奏生活的縫隙里,在喧囂鬧嚷的角落,輕輕打開書,安靜地讀幾頁,享受獨處的美妙,沐浴書香的愉悅。與書共度一段美好的時光,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有次我去蛋糕店買蛋糕,看見一位等待取蛋糕的女子,安靜地靠在暖黃色的柜臺旁,悠然讀著一本小說。我掃視了一下書的內(nèi)容,是19世紀美國作家梭羅的《瓦爾登湖》。女子安靜地讀書,神態(tài)安詳美麗。我見慣了排隊或等待的人因為急躁而陰沉的面容,看見女子在等待的時刻,閑適地讀書,周身散發(fā)出優(yōu)雅的光芒,不由為之感動。從此,我也隨身帶一本書,在排隊或等待的時光里,安靜地讀,不但打發(fā)掉了心急的難耐,還能多讀很多的書。

在飯店點餐后,總有一段無聊的時光等待上餐。我翻開隨身攜帶的《卡夫卡短篇小說選》,等飯菜上來了,我合上書。對面不知何時坐了位清秀的男孩,看樣子像是附近高中的學生。他問:“叔叔,我以看下你的書嗎?”我點點頭說:“當然可以。”我把書遞給他,他道謝后打開書讀。我吃完飯,男孩的飯菜也來了,他合上書還我,笑著道謝。男孩的笑容很溫暖,走出飯店,我還沉浸在男孩的微笑里。是書,讓陌生的我們彼此展現(xiàn)了友好的微笑。

周末,坐在陽臺上,泡杯香茗,打開一本書,在書香里度過一個靜美的下午。或者帶上書去郊外,躺在青草地里,讀幾首詩歌,望藍天上的白云朵,聽幾聲鳥兒的歡鳴,內(nèi)心更加安適。清風里彌漫著花香和書香,頓時覺得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一回頭,蝴蝶合攏了翅膀,正安靜地立在打開的書頁上,像沉浸在書香里,不舍得離去似的。

篇十

我的悟性較差,是在多年的讀書過程中不斷感悟并力求有點進步的。例如,《道德經(jīng)》令我感到東方智慧很牛,相比之下,孔圣人還是多了些奴性和俗氣;《夢的解析》讓我知道還可以從這樣的角度和深度去分析、認識一個人;《往事并不如煙》讓我領教了那個時代一些名人的情操、趣味原本如此,并讓我知道了紀實文字的文學性之美。

讀書的快感,其實和一些人喝酒、下棋、打球、聽戲大同小異。老來讀書,覺得閱讀的樂趣與從書中獲取知識、力量之類同樣重要。讀一些好書,就是到各類很牛的人的精神世界中去遨游。這種遨游的快感,毫不遜色于天南海北的身體旅游。

不惑之年后我的一個總結是,這三件事對人生的快樂幫助很大:從事一項體育運動;從事一門藝術創(chuàng)作;有讀書的嗜好。

即使我和某位高水平的作者是常聊天的朋友,也還是要讀他的書,因為他在書中的表達往往會更加全面、深刻、準確、精細。而且一個好作者,他一定會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寫作上,而不會讓上電視、開研討會、侃大山占據(jù)自己太多的精力。像邵燕祥、錢理群這類高境界、好情操的作者,甚至很回避這些事情。其實不管是哪個行業(yè)的人,常在水面上漂來漂去的,大都難免有浮萍、軟木之嫌。好的作者,一定不能輕浮。

讀書,自然有獲取名利的功能,但讀到后來,便覺得比獲得名利更重要的,是讀書會讓自己活得更加明白。

一個國家的書的處境,與這個國家的文明程度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而一個人的文明狀態(tài),也會與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一個喜歡寫書、讀書的人不見得就是個文明人,但是一個不讀書的人,即使他本性善良、天資聰慧,也很難是個高度文明的人。

文明的社會自然會多出好書,文明的人自然會多讀好書。

篇十一

4月2日,是“國際兒童圖書日”。這個特殊的日子,既是為了紀念丹麥童話大師安徒生,也是為了喚起人們對兒童閱讀的關注。所以,在這個時候談談兒童閱讀,很有必要。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閱讀的重要性無須再做強調(diào),已有過許多種闡述。

閱讀可以促進兒童大腦的發(fā)育,提高兒童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考力和想象力,塑造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是科學家的解釋。

閱讀無法改變一個人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nèi)松膶挾;閱讀無法改變?nèi)松钠瘘c,但可以改變?nèi)松慕K點。這是詩意的表達。

然而,兒童閱讀正面臨著時代的挑戰(zhàn)。

尼爾森公司所做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11歲至13歲兒童的業(yè)余愛好中,閱讀排在第六位,居電視、游戲、網(wǎng)絡視頻、體育和手機之后。這個調(diào)查結果在去年的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公布。兒童的注意力被越來越多的電子產(chǎn)品所分散,已是不爭的事實。

兒童閱讀不僅面臨外部競爭,自身的“生態(tài)”也顯得紛繁復雜。一方面,國內(nèi)兒童圖書的種類和數(shù)量異常豐富,遠超以往任何一個時代;另一方面,粗制濫造、“少兒不宜”的童書同樣不少,良莠不齊的現(xiàn)象比較突出。

兒童就像一張白紙,畫什么圖案、上什么色彩,就呈現(xiàn)什么樣的風景。兒童時期汲取的精神營養(yǎng)、塑造的價值觀念,決定著一生的發(fā)展方向。所以,我們所期待的兒童閱讀,應是一種美的閱讀。而閱讀之美,則要通過一本本優(yōu)秀的圖書來實現(xiàn)。

優(yōu)秀的圖書,承載著人類文明中恒定向上的價值觀,傳承著歷經(jīng)時光淘洗仍熠熠生輝的知識和經(jīng)驗。優(yōu)秀的圖書,能滋養(yǎng)孩子的心靈,這種滋養(yǎng)可能勝過千萬次說教。優(yōu)秀的圖書,能讓孩子們視通四海,思接千古,帶來新鮮的生命體驗。美的閱讀,可以讓孩子們建立起豐富的精神世界,塑造豐滿的人格。

誠然,數(shù)字化時代,“書”的涵義已然多元。但不管是傳統(tǒng)紙書,還是電子書,好書仍是兒童閱讀的根本。在任何時代,都不應滿足于淺層的信息獲取,而應在深刻的閱讀中打牢人生地基,讓閱讀之美涂抹生命底色。“多讀書、讀好書”,永不過時。

篇十二

古人云:天下第一等好事無非讀書。但讀書一事本來也是有規(guī)律可以遵循、有誤區(qū)需要規(guī)避的。歷史上嘲笑書呆子的事情屢見不鮮,就因為那樣的讀書人脫離了實際,走進了讀書的誤區(qū),變成了“兩腳書櫥”。當今時代,幾乎人人都能認字,閱讀已成了全民盛事,但同時新的讀書誤區(qū)也在顯現(xiàn),本版略加歸納,給以剖析,希望引起廣大讀者的警醒。

讀圖

郭振宇

讀小學五年級的外甥女要寫一篇《紅樓夢》的讀后感,卻捧著一本《紅樓夢》的圖畫書翻來覆去地看。那本圖畫書里,一百二十回中國古典小說的巔峰之作被簡單縮編成“寶黛初會”“寶玉出走”等六個章節(jié),每幅畫配上兩三行文字就草草了事。其實不光是孩子們,現(xiàn)在很多大人看的書也都是圖片美輪美奐,文字卻寥寥數(shù)行——毋庸置疑,我們著實走入了“讀圖時代”。

誠然,圖片可以給人帶來直觀的、生動的、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觀感,方便了讀者迅速了解主題,也滿足了節(jié)奏快、壓力大的現(xiàn)代都市人的閱讀習慣。但是,過于追求圖片化而忽視文字,將會給我們的思想帶來極大傷害。

文字是文明社會產(chǎn)生的標志,是人類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也是人與人思想交流的橋梁。文明的傳承離不開文字,文化的演變依賴于文字。每一個文字都蘊藏著豐富的含義。樸實的文字可以喚起人們的良知,清新的文字可以洗滌人們的心靈,哀婉的文字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激昂的文字可以鼓舞人們的斗志……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離不開優(yōu)秀文字的奠基之功的,只有慢慢品讀這些文字,追隨作者想要表達的喜怒哀樂,體會作者的真正用意,與自己原本的理解進行思想的碰撞,才能充分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才能激發(fā)感悟與思考,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社會。缺少了文字的書籍,就如同缺少了血液的軀干,既干癟又無力,再多圖片也難以彌補。

很難想象,如果司馬遷是用圖像而非文字來著《史記》,我們是否還能身臨其境般了解那段3000多年間精彩紛呈的歷史;如果李白用圖像而非文字來直抒胸臆,我們是否還能激情澎湃地體會到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邁氣魄;如果魯迅用圖像而非文字來鞭撻丑惡、批判現(xiàn)實,我們是否還能痛快淋漓地感受那投槍匕首、入木三分的文字帶給我們的內(nèi)心震撼……

我們并不是要否定圖片對于閱讀的幫助,只是希望不要輕易讓圖片阻礙了文字對于心靈的滋養(yǎng)與哺育。

碎片

張健

“碎片化”是隨著電子設備、移動終端等新技術而出現(xiàn)的一種閱讀新趨勢。如今在生活的任何場景里,幾乎都可以碰見對著手機或平板電腦凝神閱讀的人,他們讀的可能是一篇文章,也可能只是一條微博,甚至某個公號推送的一條花哨的廣告……但是不能否認,他們?nèi)匀皇窃陂喿x。與碎片化閱讀聯(lián)袂而至的,正是這種閱讀的無處不在與無時不在,所以還真無須對這種閱讀新趨勢深惡而痛絕之。但是我們需要警惕,警惕閱讀的碎片化會同時帶來思想的碎片化,換言之,碎片化閱讀正在逐漸改變?nèi)藗兊拈喿x習慣乃至思維習慣。

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碎片化閱讀已呈現(xiàn)兩個特點。第一,它實際上降低了閱讀的難度,消解了閱讀“系統(tǒng)性”與“深刻性”的特征。讀書在很多時候是要花大功夫的,系統(tǒng)梳理,深入思考,反復求索,非費力費心不足以窺堂奧。但碎片化閱讀卻更傾向于獲取零敲碎打的輕巧的知識,什么都看一眼,什么都看不深,似乎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精。第二,海量的碎片知識的涌入,容易帶來閱讀的迷失,使手機前的雙眼淪為信息的奴隸?此颇弥謾C成天都在閱讀,回頭一想又茫然無所得。其實,欲取先舍、有所不為而后有所為的道理同樣適用于閱讀,尤其適用于信息爆炸時代的閱讀。人的精力、時間都是有限的,當面對海量信息,首先須做一個取舍由我、自有法度的主人。哪些書要先讀以打底子,哪些書可后讀以開視野,哪些書堪做精神資源要反復研讀,哪些書只宜怡情翻翻即可——那些真正的讀書大家,心中恐怕都是有一本賬的。讀書豈無道歟?個中有大道存焉。只不過我們常常忽略了而已。

功利

周飛亞

功利化閱讀古已有之。宋真宗勸學詩中的名句“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以功名利祿為讀書的誘餌。在此刺激下,文人士子所讀的,自然多是跟科舉有關的書。今日的父母為了哄孩子好好學習,也常常將讀書導向功利化,比如:“課外書有什么用?考不好一樣沒前途!”古今何其相似。

功利化閱讀盛行的根子在于實用主義的泛濫。為了考試去看教材,為了工作去讀行業(yè)藍皮書,乃至為了廚藝去讀菜譜、為了健康去讀養(yǎng)生集……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現(xiàn)實需要,無可指責。更何況,各學科、各領域、各類別的書,只要是好書,都能增長知識,并不分三六九等。但若只讀實用之書,并把“實用”當作“有用”的唯一標準,“實用”就變成了“功利”。

功利化閱讀的盛行,有其社會環(huán)境的背景。知識體系的細分以及激烈的競爭,客觀上導致窄而深的實用性閱讀越來越多。而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社會,人人都追求效率與速成,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也蔓延到了閱讀領域。更有一些無良出版商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販賣“成功學”之類的幻想,將圖書市場變成了欲望的加工廠。

功利化閱讀,不僅僅在于讀什么書,更在于讀書的目的和心態(tài)。真正愛書之人,將閱讀本身當作享受,不求收獲,卻會從書本中尋找

到趣味、智慧、信仰等無價之寶。功利的讀書人,心里則時時擺著一架天平,斤斤計較“投入與產(chǎn)出”的平衡,尋求短期內(nèi)的利益最大化,看似精明,實則目光短淺、得不償失。

教條

宋靜思

讀書少的人,猶如一個人營養(yǎng)攝取不足,肚中饑餓,容易走向狂躁,再往深點說,是容易暴露無知;而讀書多一點的人,有時又易于落入輕信的窠臼,奉書本為圭臬,把理論當教條。我們常常看到那些捧著書本當圣旨的人,迂闊之氣讓人好笑。還有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脫離實際,自我迷醉,讀白了頭發(fā),到頭來也只多添幾分迂腐之氣。世人常常以“書呆子”相譏,李白也以“魯叟談五經(jīng),白發(fā)死章句。問以經(jīng)濟策,茫如墜煙霧”相嘲,對這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不以為然。

古人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讀書也是如此,講究深入淺出,靈活通透,萬不可頭腦僵化,拘泥于書本。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讀書有新的特點,信息量大,可選擇性多,大部分人讀書又是務實多于深思,今日需要則惡補基礎,明日需要則研讀實務,所以往往有如盲人摸象,全然不得要領。心中還不甚了然,便已對其深信不疑,如果遇見質疑,便拿出書本作擋箭牌,其結果不但無益,反而可能添亂,更別說融會貫通、自主創(chuàng)新了。古代戰(zhàn)國趙括紙上談兵而埋葬一國之師,其根源就在于拘泥書本教條,缺少因時因地制宜的靈活思維。

孟子云:“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多疑少信應該成為讀書的重要方法。讀書不僅要博學多覽,入乎其內(nèi),更要審問慎思,出乎其外,形成個人獨到的見解,不盲從,不輕信,不做書本的奴隸,如此方能做到明辨之、篤行之,才能真正有所收獲。

焦慮

徐馨

曾經(jīng)舒緩悠長的閱讀生活,如今或是被不知名的力量鞭笞著“快點、再快點”,讓人顧不得將手邊風物看個仔細;或是與日常生活交相鉚合,讀書時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馳騁之樂難得一會——閱讀焦慮潛行于我們許多人的內(nèi)心,或多或少,時隱時現(xiàn)。

選擇的焦慮。伴隨出版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我國每年出版新書40余萬種。僅以北京的兩家書店為例,萬圣書園平均每周300種新書上架,北京三聯(lián)書店平均每月5000余種新書入店。面對海量的新作如何選擇?“五色令人目盲”,尤其當書成為商品,其花樣翻新的營銷手段讓人難察虛實。

邊界的焦慮。“沒有任何快艇像一本書/把我們帶到遙遠的地方。”閱讀的意義之一正是抵達遠方,讓我們自以為熟悉的生活“陌生化”,也讓我們脫離個人知識與思想的“舒適帶”,進而更新對生活、自我與他者的理解,乃至有所創(chuàng)造。這就需要拓展閱讀的邊界:于內(nèi),克服抱守“舒適帶”的怠惰與怯懦;于外,需要出版界甚至整個社會,具備主動去了解他者的初心和能力,幫助人們跨越視野與思想的邊界。

介質切換的焦慮。讀書,多半指紙本閱讀——一卷在握,理應氣定神閑。只是如今書畔多半不是一盞清茶,而是一個智能化手機或一臺持續(xù)運轉的電腦,它們總是很容易就讓我們瞬間從書中全身而退,待我們的視線從其身上抽離,意欲再次走進書里乾坤時,怕是要拿出加倍的時間才行。

閱讀焦慮的化解之道,恐怕只有一個:靜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精讀泛讀交替前行,唯如此,才能磨礪出選擇、判斷的眼力,才能在不知不覺間“開疆拓土”,在喧囂、精彩的世界中安然擁有一張小小的書桌,于點滴流失的時間中消解有關閱讀的焦慮。

反智

任姍姍

如今,讀屏的人多了,翻書的人少了,只讀屏的人多了,而能在聚精會神的思考掂量中甘之若飴的人越來越少了。在這些變化的背后,潛伏著一個值得警惕的現(xiàn)象:拒絕思考、懷疑知識的反智化傾向。

其中有閱讀不可回避的現(xiàn)實焦慮。便捷的傳播技術降低了閱讀的門檻,觸屏手機、平板電腦讓閱讀這件事從私人案頭伸展到全社會各個角落。豐富的社會生活讓注意力變成稀缺資源,工作、休閑、社交任何一項都在與閱讀爭奪地盤。時間有限,讀屏方便,只要鼠標一點、手指一劃,那些信息和段子就會呈幾何倍數(shù)般“裂變”。段子抖機靈,八卦很刺激,心靈雞湯溫暖,偽科學觸目驚心……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簡單直接——只需瀏覽,不必細究,只需相信,無須追問。一句話,不需要動腦筋。逐漸的,簡單戰(zhàn)勝了復雜,惰性戰(zhàn)勝了勤奮,休閑與消遣就成了日常精神生活的主流,窗明幾凈、焚香沐浴的苦思沉吟就成了被緬懷的“古典”。

然而,如同隨著食譜的精細化,人類的消化系統(tǒng)在退化,只吃某一類食物,人體會營養(yǎng)失衡一樣,讀屏有存在的必然性,但如果只是讀屏,只是習慣于接受淺顯的信息而拒絕深入、拒絕思考,久而久之便會形成知識的貧血,進而失去思考的能力,失去對知識的敬畏。

試想,一個失去思考力的個體,如何對個人生活和未來建立認知和判斷?一個偏聽偏信者,如何不陷入隨波逐流、渾渾噩噩的人生?更可怕的是,一個失去思考力的民族,不再對那些站在時代、民族、社會前端的思考者、探索者給予尊重和敬意,失去的將是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文明的延續(xù)。何其悲哀!

虛無

楊雪梅

虛無是與存在相對應的哲學概念,而虛無主義經(jīng)常被認為是某個特定時代的特征,或者我們講歷史虛無主義,大抵就是指否認歷史的規(guī)律性,否認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價值。那么讀書與虛無又如何牽扯在一起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們發(fā)現(xiàn)關于讀書的意義價值及其在知識傳承體系中所具有的特殊性都經(jīng)歷著被否定的命運。讀書真的重要嗎?或者知識那么重要嗎?在物質主義面前,精神的重要性如何體現(xiàn)?讀書虛無論與存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虛無思想多少脫不了干系。

還有觀點認為,讀書是自我的選擇,想看什么看什么,或者說讀書只是一種娛樂或消耗生命的方式,何必非經(jīng)典不讀?如同許多書也只是個人體驗的低端重復,又何必在意一個人的閱讀史?——這樣的看法更是讓人難以認同。

悲觀的人還會認為,人類的知識成爆炸性幾何級跳躍式增加,讀書已成為一種“無期徒刑”,碎片化的累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歷史上看,文明的繁榮或崩潰與個人的讀書規(guī)律并無關系,所以和古人通過書籍談一場戀愛已經(jīng)變得不那么迫切。

虛無會導致大眾自然地解構許多規(guī)律性權威性的認知,進而否定存在本身的價值。因此,讀書的虛無論在不同時代的某個特定階段總會悄然流行,侵蝕到我們的生活半徑。不過,幸運的是,雖然我們在尋求真理的路途中難免有徒勞無益的消極情緒,但讀書依然是大多數(shù)人最無助時最先撈到的稻草。

篇十三

今年4月23日是第23個世界讀書日。“讀書給人以快樂、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干。”古人講,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養(yǎng)性,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自己的讀書愛好,認為讀書“讓人保持思想活力,讓人得到智慧啟發(fā),讓人滋養(yǎng)浩然之氣”,并希望各級領導干部“多用一些時間靜心讀書、靜心思考”。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從今天起,我們開設“干部談讀書”欄目,希望各級領導干部,把讀書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在全民閱讀中享受閱讀樂趣、豐富精神生活;把讀書作為一種工作方式,在治國理政中鞏固立身之本、夯實從政之基。

大約在30多年前,1984年,我的人生有一個小挫折。也許是境由心生,我注意到當時的一個社會現(xiàn)象。

當年被打成“右派”的知識分子雖都落實政策回城安排了工作,但結果卻大不相同。有的人身體垮了,學業(yè)荒了,不能再重振旗鼓,只有坐家養(yǎng)老,等待物質生命的結束。有的人卻神奇般地事業(yè)復起,演戲、寫書、搞研究等,又成果累累,身體也好了,精神變物質。這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他們沒有停止讀書,反而趁機補充了知識,補充了生活。

我又聯(lián)想到“文革”中很多學者都是靠讀書挺了過來,并留下了著作。如季羨林的《牛棚雜憶》,楊絳的《干校六記》。我當時有感寫了一首小詩以自勉:“能工作時就工作,不能工作時就寫作。二者皆不能,讀書、積累、思索。”我的一位干部朋友,受挫折后就去讀書,他說讀書可以療傷,后來也很有學術成就。毛澤東在病床上一直讀書,直到距去世70多個小時的時候還在閱讀。只要有閱讀,人就不會倒,不會老。

什么是閱讀?閱讀就是思考。閱者,看也。但是比看要深一些,它不是隨意地、可有可無地觀看。是有目的的、帶著問題觀看,是一個思維過程,邊看邊想。比如,我們說:閱兵、閱卷、閱人、閱盡人間春色,就不說“看兵、看卷、看人、看盡人間春色”。而對不須太動腦子的,淺一點的東西,消遣、娛樂的,則常說看,不說閱。如看電影、看風景、看熱鬧、看耍猴,不說“閱電影、閱風景、閱熱鬧、閱耍猴”。所以當我們說閱讀的時候,心境是平靜的、嚴肅的,也是美好的、向往的。

廣義來說,人有六個閱讀層次,前三個信息、刺激、娛樂,是維持人的初級的淺層的精神需求,可以用“看”來解決。后三個知識、思想、審美,是維持高級的深層的精神需求,則只看不行,還要想,這才是真正的閱讀,可稱為狹義的閱讀,F(xiàn)在電子讀物盛行,主要承擔提供信息、刺激和娛樂的任務。它的特點是快捷、方便、形象,但也帶來另一個問題,淺顯、浮躁,形象思維多,邏輯思維少。這有點像計算器普及之后,很多人就不再費力心算。電視上播放德國的一個街頭測問,多數(shù)人背不出九九乘法表。這作為生活實用可以,但作為人的思維訓練,生命進化,卻是一大缺陷。

錢學森年輕時在美國讀書,幾個好朋友相約,大家都不看電視。他到晚年還自己剪貼報紙。文字有一種神奇的誘導人思考、豐富人精神的功能。我注意觀察,很多干部家里沒有書架,好像既然有了飯碗就不用再讀書,這是一種精神缺失。一次跟某地機關干部交流讀書體會,我說閱讀是為了精神生命的成長和延長,要把這種精神生命延伸到下一代去。就算你自己實在不愛看書,為了后代,也希望你能在家里裝出一個愛讀書的樣子。散場時,有人邊走邊說:“今天回家后,不讀書也要裝裝樣子了。”一說到為了后代,這個道理一下就明白了。

篇十四

褒揚人,我們用獎章。褒揚一個地方呢?稱許它人文薈萃,也不啻是一枚榮耀的“獎章”。歷史的澆灌,在中華大地上滋養(yǎng)出一個個人文薈萃之地,與群星同燦爛。

要稱得上人文薈萃,與時間相系的傳承是必不可少的。無論是文物、文章,還是它們背后的人,都因此自成脈絡,自有光華。后來者讀文、讀人,慕前賢風采,繼往開來。這或許正是文脈綿延的含義。

說到這樣的傳承,圖書館算得上是個較新的標識物。這個新的閱讀空間,代表的是一種不同以往的知識傳承方式。它突破師徒授受的單一限制,彌合時間與空間衍生的溝壑,大門敞開,用堪稱包容的姿態(tài)完成知識的流通。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圖書館借書、讀書,稱得上是有代表性的時代剪影。

讓讀書成為人生的“標配”,漸成共識的全民閱讀,一大助力也來自“圖書館”。2015年“書香中國萬里行”在蘇州啟動時,恰逢第十屆蘇州閱讀節(jié)拉開帷幕。這個同樣堪稱人文薈萃的地方,正可作為這種傳承方式隨時代變遷的觀察樣本。

位于蘇州常熟的鐵琴銅劍樓,曾是清代全國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歷經(jīng)五代人、兩百年光陰。私家藏書,是古時候重要的文化現(xiàn)象,許多藏書樓至今名聞遐邇。但古代私家藏書,主導意識是收藏,并不重流通與傳播。而且為盡量減少藏書散佚的風險,多數(shù)并不對外開放,甚至封閉甚嚴。著名的如寧波天一閣,“非各房子孫齊至,不開鎖”。但晚于天一閣的鐵琴銅劍樓,藏書意識已明顯有所嬗變,允許同好訪書,為海內(nèi)學人等前往瀏覽、?、轉抄提供方便,甚至專設閱覽室、提供茶水膳食。到民國時代,這座藏書樓的主事者還成為當?shù)毓D書館的首倡與主持者,帶頭捐贈藏書入館。新中國成立后,他們又把許多珍貴藏書贈予國家,成為如今國家圖書館古籍收藏的珍品。

這條由私家自珍向公共閱覽的路徑,既是意識的嬗變,或許也可以看作是近代以來我們國家社會發(fā)展的縮影。

而在蘇州的另一個縣級市張家港,刷市民卡進入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圖書館驛站”,如今正逐漸鋪展開來,成為普通人家門口的閱讀空間。結合志愿者服務與閱覽室功能的這種模式,無疑更是種潤物無聲的進展了。

顯然,閱讀意識的嬗變,并未終止,甚至愈發(fā)值得繼續(xù)探討與期待。

篇十五

祖父是個讀書人,教過書,進過正兒八經(jīng)的單位,后來因種種原因被迫回了家。在后來幾十年的光陰里,祖父一直悲傷抑郁地活著。父親只勉強讀完了小學,這是祖父最大的心結,也成了父親的心結。當我們長起來,父親是希望我們好好讀書的。上學時,每次放假回家,他便會帶我上新華書店逛。那時候對書本的喜歡,是純天然的,沒有引導,沒有目標,就是感覺進了一個新奇的世界。當時父親工資只有幾十元,但他舍得花掉四分之一的錢給我買書看。

那時候,《格林童話》和《天方夜譚》是孩子們最喜歡也最奢侈的擁有。當滿村的孩子爬樹掏鳥窩,下河摸魚兒,到處追雞趕鴨的時候,我一個人貓在角落里啃著那些書本樂不可支。

那時候,分享是一個奇怪的詞語,你把你認為很有趣兒的故事和事物講給他們聽時,可能只收獲到很少的一部分友善,更多的是冷落與孤獨。

后來偶爾想起這些童年的影像,父親與書本給予我的記憶,真像是一個童話。

很小的時候,我就暗下決心,此生做不了教師就當一個作家吧。好像這真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職業(yè)。十年前在城里打工,我常害怕下崗,又不甘心去當一個售貨員,或者是一個超市的收銀員。主要的原因,一是我數(shù)學打小就不好,計算能力遠不及街邊賣小菜的老婆婆。二是站在那里一個一個地收錢,對我而言也是很難為情的事。那干點什么好呢?突然有一天,靈機一動,就寫文章吧。因為寫文章可能會有稿費。也許,這可以讓我避免成為超市售貨員和收銀員的風險?纯,我寫作的動機居然不是為了尋求精神上的清水洗心,而僅僅是為了吃飯。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別人恭維我是個作家,我就從內(nèi)心感覺到羞怯。

寫作的另一面肯定是閱讀。買不起書的時候,我就在網(wǎng)上搜索作家們的經(jīng)典,偷偷用打印機打印,一本本裝訂成冊,沒事的時候就躲在辦公室的角落里讀得津津有味。從童年到成年,閱讀已隔了萬水千山。拿起書本,居然很快就有了甘之如飴的快樂。我想,有些東西是生命之間的契約。

后來,經(jīng)濟條件好一些了,稿費可以供養(yǎng)我想要買的任何書籍的時候,我家那飽滿的書柜里,始終存有十多年前用打印機打印出來的經(jīng)典“書”。它們無時不在提醒著我,從困頓的日子里出發(fā)的一絲亮光,以后應該時時帶著上路。

閱讀的過程中,除了經(jīng)典書籍本身對自我的影響,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好處,那就是學會了休止。我所理解的休止就是懂得愛惜文字。閱讀的世界越廣闊,這種感覺就會越強烈。

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與碼字是有本質區(qū)別的。如果僅僅是為了賺得稿費,碼字倒真是一件信馬由韁的好事,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根本不需要停頓,根本不需要作長時間的抉擇,編輯看好的選題,你盡管依葫蘆畫瓢就是。但是,寫作不是這樣的。寫作的過程,投入了自我的尊嚴與良知,還有溫暖與愛。說到底,寫作其實是個體力活兒,相當于一場盛大的約會,真正的寫作是嘔心瀝血的。只有真正愛過它的人,才會懂得什么叫珍惜它。所以有一天,我突然不敢貿(mào)然提筆了,我怕寫壞了筆頭。閱讀已經(jīng)讓我有了一種全新意義上的成長,并超出了我當初所理解的閱讀。

我一直記得當我洋洋得意地將自己的一篇文章傳給一位作家朋友看時,他發(fā)過來一句:多讀書吧。那一刻,我面紅耳赤。

走夜路的時候,路上好心人的一聲咳嗽,也是溫暖的壯膽。

寫字十年,讀了幾本或厚或薄的書,再也不敢洋洋自得。寫作也給我?guī)砹松钌系母淖。那就是我開始擁有了精神上的真正獨立。它讓我一步步長成了自己真正的樣子。哪怕后來,生活再一次急轉直下,我成為了單親母親,帶著孩子在城市里左奔右突,閱讀與寫作依然是支撐我勇敢面對生活的最有力武器。它讓我內(nèi)心堅定而又清醒,知道了活著的意義。

如果生命有八十年,我將還可以讀上四十多年的書,想到這些,竟然連頭發(fā)梢都是快樂。

篇十六

清晨,戶外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叫醒了我,輕揉雙眼。打開窗子,溫柔的春風吻上了我的臉,陽光“春姑”撩撥著晨霧的心扉,花紅柳綠、茵茵清草,散發(fā)著沁人心脾的芳香。喜鵲報喜的大合唱。好一副“春日美景”圖!

因愛寫作故喜歡閱讀,不過我讀書沒有古人映雪、懸梁的勁頭。有時心血來潮想過一把讀書癮,匆匆買一本心儀已久的書,可又常無端地抱怨天氣,甚至找一些理由。夏天太熱,蒼蠅蚊蟲攪得人心煩意亂;金秋颯爽時,雖是讀書季,但聽著陣陣秋風無情地吹落黃葉,滿懷凄涼的心,面對書本只有愧疚,絲毫沒有收獲的感覺。待到天寒地凍的三九寒冬,常又耐不住友人同事的邀約,享受舌尖上的快活,酒足飯飽后自然又是無心展卷,只是倒頭進入溫暖的被窩中感嘆寒冬的無情。

當春天笑著來和我握手的時候,正是讀書的黃金時光。無論是工作閑暇之余、在野外踏青小憩,抑或在溫暖寧靜的家中。打開一本書,在散發(fā)著油墨香味中,與文字對話,既可高聲吟誦,又可字斟句酌,反復品味書卷上那些直通心靈深處的文字,看到精彩處,甚至手舞足蹈,看到無奈處,掩卷長嘆甚至是仰天長嘯。沒人打擾,無拘無束,坐累了索性躺在被窩里看也無妨?梢哉f,一個獨自讀書的人,是完全自由的,可以讓心情任意放縱,實在是一種享受。

有時也不妨走出戶外,帶上一本書相約春風。到河邊,公園,廣場,郊外,都是理想的去處,到哪兒都感到翰墨留香,是文脈寶地。只有身臨其境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春風復多情,吹我羅裳開。”手捧一壺清茶,嘴叼一支香煙,在陣陣鳥鳴中看幾首詩詞,品幾篇至純至樸的散文,頓覺香荷滿眼。試想,那種望著書本的感覺,像在寧靜的夜晚,透過疏葉凝望羞澀的盈月,編織天上人間的童話。快哉!美哉!

書籍所帶來的不僅是閱讀的快感,它更像是潤物無聲的細雨,默默滋潤著人的靈魂。喜歡讀經(jīng)典,盡管常被人取笑也癡心不改。因為通過經(jīng)典的誦讀可以使思想睿智,靈魂高尚,從而達到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品讀經(jīng)典可以提升個人能力,可以完善知識結構。在對經(jīng)典的學習感悟中,啟迪了思維,拓展了境界。

是啊,當徜徉在文字的世界,內(nèi)心的浮躁與焦慮悄然隱退,留下的是平靜與安然,我可以盡情享受文字帶給我的異樣樂趣。

不必有佳人來紅袖添香、剪燭西窗,也不必正襟危坐、沐浴焚香。嗅著春的氣息,隨意地坐著或躺著,手執(zhí)一卷,細細品讀,思緒也不知不覺隨風蕩漾。春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此時此刻,陣陣春風伴隨著鳥語花香,與我端坐窗前,不知不覺醉了。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2018年書香征文原創(chuàng)16篇》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seogis.com/gongwen/18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