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其實很多人都會有,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懶,那么怎么樣去只好一個人的的拖延癥呢,接下來就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吧,請大家欣賞,希望大家最后都可以改掉自己的拖延癥。
01
拖延癥,一個大家都熟悉,但是又有點束手無策的東西。
有人說最好克服拖延癥的方法就是拖延自己的拖延癥。
對那些行動力超強的人來說,他們根本無法理解為什么會有拖延癥。
相反的,對有拖延癥的人來說,他們就覺得他們無能為力克服拖延癥。
其實部分原因是即使他們知道克服的方法,他們也會拖延去執(zhí)行。
今天給大家介紹三招對癥下藥的方法來克服拖延癥。
只要采用了正確的策略,我們就會在戰(zhàn)勝拖延癥方面更進一步了。
而要采用什么策略,則取決于拖延癥的最主要原因:
原因1:拖延是因為害怕搞砸事情
解決方案:采用“避害型”策略
對于任何任務,都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待。
我們做一些事情是因為我們覺得做了之后會變得比現(xiàn)在更好,可以實現(xiàn)價值或獲得成就感。
比如如果我成功地完成這個項目,老板會對我刮目相看,又比如如果我按時健身,我會身材很棒。
心理學家將之稱為“趨利型”,有研究顯示當我們受利益驅(qū)使時,想到可以獲得好處,我們就會努力工作。
當我們樂觀向上、渴望工作時,我們的工作效率就會達到最高。
聽起來不錯,是吧?
好吧,如果我們是害怕搞砸任務,那么趨利動機顯然就不適合我們。
擔憂和疑慮會降低趨利動機,讓我們根本不敢行動。
而我們需要的則是做一些不會受疑慮干擾的事情,最好是可以因疑慮而更強的事情。
當我們采取避害型策略,而不是想著會變得更好,我們就會認為任務可以使我們保持自己已經(jīng)擁有的,只要不損失就行。
對于采取避害型策略的人,成功地完成一個項目只是會讓老板不生氣或少想到自己。
而定期健身則只是“不讓自己被遺忘。”
在《聚焦》 (Focus) 中提到,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擔心事情會變壞實際上會增強我們的避害心理。
當我們專注于避免損失時,我們就會清楚,擺脫危險的唯一方式就是立即行動。
我們越是擔心,我們就會越快行動。
我知道這聽起來并不能讓人快樂,尤其是如果我們通常更關注利益。
但要想克服搞砸項目的憂慮,恐怕最佳辦法就是認真想想什么都不做的后果。
仔細想一下,肯定會把自己嚇到。
這感覺很可怕,但它起作用。
原因2:拖延是因為不愿意做
解決方案:學學《星際迷航》里的史波克 (Spock) 吧,忽略自己的感受,別讓它們擋了我們的道。
奧利弗·博克曼在其優(yōu)秀著作《解藥:不能忍受積極思維的人如何獲得幸!分兄赋,很多時候,當我們說:“我只是早上不能早早起床,”或“我只是不能讓自己去運動,”我們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我們無法心甘情愿地去做這些事情。
畢竟沒人每天早上都把我們綁在床上。
嚇人的保鏢也不會阻攔我們?nèi)ソ∩矸俊?/p>
事實上,沒有東西會阻止我們,我們只是不愿做而已。
但正如博克曼所問,“誰說你需要等到你‘想要’去做時,才著手實施?”
用一分鐘的時間想想看,因為它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所有人都會曾經(jīng)在某個時刻想到,要變得有動力和高效,我們必須愿意行動,但卻從未下意識地去實施。
我們需要渴望這樣做。
我真不知道為什么我們相信這一點,因為它100%是廢話。
是的,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需要專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們需要期望看到項目早日完成,渴望自己變得更健康,或者是更早開始自己的一天生活。
但我們并不需要“心甘情愿”地去做。
事實上,如博克曼所指出,許多多產(chǎn)藝術家、作家和創(chuàng)新者之所以多產(chǎn),部分是因為他們嚴格依賴工作例行程序工作,強迫自己每天工作若干小時,不管他們是否感覺有靈感,或者很多時候他們感覺很難受。
博克曼曾提到著名藝術家查克·克洛斯 (Chuck Close) 的觀察,即“靈感是業(yè)余人士的專用名詞。我們其他人只是每天照常工作。”
因此,如果我們呆坐在那里,因為不愿做而拖延,請記。何覀儗嶋H上并不需要愿意去做。
沒有什么能夠阻止我們。
原因3:拖延是因為它很難、很無聊、或者讓你不舒服
解決方案:制定“如果—那么”計劃
很多時候,我們試圖用單純的意愿來解決這一特定問題:下次我會更快地開始工作。
當然如果我們真地有毅力這么做,我們在一開始就不會拖延。
研究表明人們經(jīng)常高估自己的自控能力,并經(jīng)常依賴這一點使自身擺脫麻煩。
拜托,接受事實吧,我們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它并不總能讓我們戰(zhàn)勝自己,讓我們?nèi)プ鑫覀冋J為困難、繁瑣或可怕的事情。
相反制定“如果—那么”計劃可使我們完成工作。
制定“如果—那么”計劃,并不僅僅意味著確定我們完成一個項目所需的具體步驟。
它還需要我們確定何時何地開始行動。
如果確定下午2點開始做,那么我就會到時停下手頭工作,并開始編寫鮑勃所要求的報告。
如果老板在會議上沒有提及我的請求,讓所有人舉手表決,那么我會在會議結束之前再次提起我的請求。
提前明確確定我們將要做什么,以及何時何地做什么,并在時間到來時毫不猶豫地開始做。
不,我現(xiàn)在一定要做這個嗎?
或者說,我可以稍后做嗎?
或者我應該做些其他事。
當我們思前想后時,意志力對于做出艱難決定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而“如果— 那么”策略則大幅度降低了對我們意志力的要求,可確保我們在很早時就做出了正確的決定。
事實上,有200多個研究表明,“如果—那么”策略可以增加目標完成率和生產(chǎn)率,平均增加200%-300%。
02
以上一共提供了三個策略:想象不行動的后果;忽略自身感受;及制定詳細計劃。
這些策略并沒有“跟隨你的激情!”或“保持積極向上!”之類的建議聽起來那么有趣。
但實際上,它們很是有效。
當我們那樣做時,效果立竿見影。
不同情況所造成的拖延癥必須用不同策略,對癥下藥來克服。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