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留下了多少的古詩詞會,又寄托了多少人的心情。都說有詩就有遠方,那么什么是詩,什么又是遠方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guī)硪黄嘘P詩和遠方的文章,請大家一起欣賞。
詩這種東西總讓人覺得難以把握,自因考試從來不允用詩,因而很少人用這種體裁。不但不敢寫,甚至讀的人也不多,詩也便成了小眾,甚至禁忌。
中國的詩,大體從《詩經(jīng)》始,詩經(jīng)大多是“風”,其實就是民風,是人們在桑樹底下唱的歌,被人記錄了下來,非常原始,內(nèi)容也很簡單,取材大多是當?shù)氐膱鼍,什么樹啊,草啊,河啊洲啊,鳥啊獸啊,加上一些直白的心情,就成了“詩”,如《關雎》、《蒹葭》、《木瓜》等!对娊(jīng)》中的風,是人們勞動時唱的歌,你一句我一句,一首詩中,幾句歌詞就換了幾個字,可以想像是人們一起唱的。如選入小學課本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可以想像這么個場景,三五個人一起勞作,休息的時候,一個人唱起一句,其它人跟著唱,這樣你一句我一句,就成了詩。這些詩詞都很純樸,簡單,很多都是最下層勞動人民的口頭歌,反映了農(nóng)業(yè)社會的靜美和鄉(xiāng)愁。是一種真實情感的體現(xiàn),史是記事的,史有可能造假,但詩是感情的,感情不必造假。尤其原始的詩,并沒有后來的體裁限制:如五言、七言、壓韻、對仗這些講究,也沒有正確的世界觀要求,只要抒情,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后來的詩,有了這些體裁講究之后,詩成了文字的游戲,寫詩需要很高文字功底,詩發(fā)展到唐代,已臻于完美,事物一旦完美,便開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唐以后,古體詩便無以復加了。人們便對詩高山仰止了!我們?nèi)绻獙懺娍纯础对娊?jīng)》之后還有寫的欲望,而看完李白、杜甫的詩之后,便不敢提筆了!
農(nóng)業(yè)社會顯示一種靜美,一種心境,講求意境,但到了工業(yè)社會特別是現(xiàn)代所謂的信息時代,人們更多追求價值,什么東西都以價值來衡量,詩便成了一種騷體。發(fā)騷的時候你才想起讓詩來助助興,寫詩的人成了騷客,F(xiàn)代的人也就沒幾個再去唱《詩經(jīng)》了,除了文化的差異,主要還是價值觀的變化,讓詩成了異類。
詩無達詁,就是說詩其實是沒有固定解釋的,由于《詩經(jīng)》里有很多現(xiàn)代不常見的一些事物和習慣,現(xiàn)代的人也很難讀懂,于是便有了翻譯,但是按現(xiàn)代人的思想進行翻譯,于是與原詩產(chǎn)生了差別,大多都變味了,翻譯過來的詩,更多的成了一種教化,力求強調(diào)一種思想和價值,似乎要對任何事物都想下個結(jié)論,這又成了一種議論文。我們理解詩是為了考試時掌握一種標準答案。
我對于詩的研究,七竅已通了六竅,只剩下一竅不通!詩的評論,更是半竅不通,記得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介紹有一次蘇軾評弟子秦觀的詩:“小樓連苑橫空,下窺繡轂雕鞍驟”,蘇東坡說:“十三個字只描寫了一個人騎馬從樓前經(jīng)過,太浪費筆墨。”秦觀后來也明白“詞華氣弱”,便不再太過雕琢。反觀蘇軾的詞確實直抒胸臆,回腸蕩氣,但并沒有過分雕刻于詞藻。反倒后人杜撰蘇小妹有才,喜歡推敲詞語,但那么有才的蘇小妹卻并無一首傳世的詩詞。說明單單會用詞并不見得就有才,否則后人如何不幫小妹杜撰幾首有才的詞?離開了詩人的意境,詩詞是杜不出來的。詩的表達本來很簡單,就象看山看水一樣,景物擺在那里你一眼就能看到,至于其意境,自己去體會而已。而不像去評論一幅畫,先是去分析畫家的身份,又是去估摸畫的價值,還要了解什么時代背景,搞清楚畫外的東西才敢去評價畫的本身,生怕說錯被人嗤笑!一定要裝得很內(nèi)行。其實這些都是別人的觀點!看一幅畫,一般人也就是看個熱鬧,從中感受一下看畫的感覺而已。讀詩也一樣,情感能共鳴而已。
如詩經(jīng)篇首之《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zhuǎn)反側(cè)。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這就是歌,反復吟唱,簡單真情。眼前的畫面簡單:河邊的菜地里,荇菜蔥蔥,鄰家少女,窈窕美妙。自然而然便心馳神往。
快過年了,有一天我回到鄉(xiāng)下,在外面走走,看到瀏陽河邊有一顆老樟樹在河邊,河邊上有一艘小木船,我用手機拍了下來,覺得很有意思,再到岸邊的路上看到一個老人掛著一個小布袋在鄉(xiāng)里的小路上慢慢走,也拍了下來,我把兩幅照片分享到網(wǎng)上,并付上幾個字:
回家
古樹,新船,流水。
鄉(xiāng)村,小路,行人。
沒想到有很多人點了贊!其實畫面很普通,如果不附上幾個字,估計點贊的人不多。但加上幾個字之后當時的心情就出來了。千年的古樹代表亙古的家,一代又一代來來往往的人坐了舊船換新船,而長流不息的水,既載著人們生生不息地流動,同時自己也在循環(huán)往復,家既是起點又是終點。鄉(xiāng)村,是亙古以來的土地,小路,是世代人們來往的途徑,在這塊土地上自古以來留下了大多人的足跡,也有過很多路徑,路上也有很多象老嫗一樣的行人,她們往返于家的路上,走在人生的路上,走向人生的終點——家。我想點贊的人,看到這簡單的畫面和文字,應該都有同感,看到靜態(tài)的畫面,想起動態(tài)的人生,都有一點感觸。家既是起點又是終點,回家只是短暫的休憩,家的團聚,因為缺少而珍貴。動的東西,更多的時間還在途中,生命像流水一樣,生生不息!
本來想仿馬致遠的曲牌《天凈沙.秋思》再加上兩句:古樹新船流水,鄉(xiāng)村小路行人。滿街奔馳寶馬,夕陽西下,天涯人要回家。但又過于模仿文人的套路,不似隨意簡單。詩的留白,也許更是一種美學。極簡的作品,讓人更舒心,也更回味。
沒有學會詩,卻想起了遠方。站在《詩經(jīng)》的時代,詩的遠方是唐宋,唐宋是詩詞的頂峰,可是在唐宋,詩的遠方在哪里?站在頂峰看遠方,是否又到了凡間?
小時候,我以為世界就是被山包住的村里,從來沒想過山的那邊,也根本想不清楚。后來聽說出了山就進了城,說起城里總讓鄉(xiāng)里人羨慕的要死。鄉(xiāng)里人上回街,回來嘴巴都講得歪。那時以為,鄉(xiāng)里的遠方就是城市!據(jù)說那時的城鄉(xiāng)有著天壤之別!多少鄉(xiāng)里人想到城里去,哪怕走一遭,看一眼,也算是見過世面的人。更別說能成為城里人,那是鄉(xiāng)下人遙遠的夢想。就象《平凡的世界》中主人公孫少平死活都要擠到城里去,那怕在城里干的活比鄉(xiāng)里累得多,也有一份城市人的榮耀!他的哥哥孫少安與青梅竹馬的田潤葉只因為一個城鄉(xiāng)身份的差別,讓孫少安生生的把愛情之火吞滅,正眼都不敢瞅田潤葉一眼,讓本來完全能成為可能的愛情完全成了不可能!那時的城市是鄉(xiāng)里人遙不可及的遠方!
可是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到了遠方,站在了城市里卻迷失了方向,鄉(xiāng)里似乎也不把城市當成他們的遠方。那我們的遠方又在哪里?難道身在鄉(xiāng)里,心往城市!身在城里,心有鄉(xiāng)愁?這就是詩和遠方的闡釋?
或許,上帝已死的時候,詩也已死;或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