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說:青春是一個短暫的美夢,當你醒來時,它早已消失無蹤。朋友圈,被里面一群18歲的“少男少女”刷屏了。仔細一看,原來是23歲的小張,25歲的老王,還有剛結(jié)婚當媽的茉莉,他們在享受著自己18歲那年的陽光。
90后這代人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從小就愛湊熱鬧,長大了就牢牢把持著互聯(lián)網(wǎng)社交的話語權(quán)。
可能是因為一個人孤獨了很久。
2018年即將來臨,最后一批90后就將滿18歲,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90后這一代人將作為成年人開始新的征程。
就像好的電影作品不會因為時代的不同讓觀眾產(chǎn)生反差感,它只不過是一種載體,其內(nèi)核對于人性的探究,對于社會的思考是可以讓不同年代的人產(chǎn)生相同的共鳴。
18歲也一樣。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劇照
不管是80后的18歲還是90后的18歲,每一代人的18歲都是青春里最美好的時光:
憧憬愛情,渴望自由,探尋未知,揮霍時光。
劉同說,誰的青春不迷茫。
這就是18歲,屬于每個年代人的芳華。
02
時光易老,經(jīng)不起感慨,也經(jīng)不起回眸。
18歲的時候,應(yīng)該是高中畢業(yè)剛上大一的時候。
那是一種從高考應(yīng)試教育重壓下解脫出來的快感。
在高考結(jié)束的那個夜晚,勇敢去跟暗戀三年的人表白。
有晚風吹,帶啤酒味,劉海下的眼睛猶如星空亂綴。
《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劇照
九月時節(jié),踏上不同的列車,奔向一座陌生的城市。
歡迎來到黃金象牙塔,青春失樂園。
或四個人,或六個人,組成兄弟團,合成姐妹花。
上課,睡覺,遲到,逃跑......
不同的地圖,相同的玩法。
大口的呼吸女生浴室外的洗發(fā)水香氣;大口的呼吸男生操場上的陽剛氣息。
在午夜狂歡,在黎明昏睡,在黑白交接的零點狂寫作業(yè)。
忘掉一個人很難,喜歡上一個人卻很容易。
操場上投籃命中的那個背影,樹梢下撩起頭發(fā)的那個瞬間。
總之,18歲的時候情竇初開,18歲的時候最想戀愛。
誠如歌德在《少年維特之煩惱》里說的那樣:
“哪個少年不多情,哪個少女不懷春”。
18歲那年,長大了的人人都愛,在其中的還沒明白。
03
18歲是青春最好的年紀,過了它,最好的時刻就是當下。
當最后一批90后都已經(jīng)長大,18歲就留給過去,把此刻留給自己。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曾經(jīng),我們都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但后面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最平凡不過的普通人。
上班下班,混吃等死,跨越幾十年,卻都是宿命。
18歲的時候自視清高,談錢滿是銅臭味;
18歲的時候體力非凡,熬夜總是家常便飯;
18歲的時候恨不能有一個美女把她玩死;
18歲的時候巴不得有一個帥哥把他坐斷。
18歲的時候最有夢想,那是真的夢想,和欲望無關(guān)。
后來,以為努力工作,拼命加班,就會得到生活善待。
可是,意外總是一再而在:
小生命會在幼兒園遭到虐待,工資沒有房價跑得快,環(huán)境會讓人突然患上癌......
用很多時間去彷徨,然后在某個瞬間成長。
可是,這世界上沒有平行時空,在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一切的時代,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50年代祖輩們建設(shè)祖國,80年代父輩們改革開放,一代人又一代人接力改變著這個家園,現(xiàn)在,輪到我們90后了。
沒有金錢,但我們有愛心:
社交軟件里的每日捐步,只為了能夠盡我們的綿薄之力;“一元購畫”、“和你同一天生的人”等活動,即使善意一次次被人利用,我們依然相信愛的存在。
沒有權(quán)力,但我們有責任:
不管“大老虎”還是“小蒼蠅”,微博是我們的輿論陣地;不管三原色還是親子園,朋友圈是我們的槍與武器。
老祖宗教導(dǎo)的匹夫有責,90后從來不曾忘記。
接過歷史的接力棒,我們正在努力前行,用自己的真心去付出,用自己的汗水去獲。
升職加薪了,結(jié)婚生子了,可以給父母錢花了,可以帶ta去旅游了......縱使生活不易,依然是且行且珍惜。
04
喜歡席慕容《青春》里的一段話: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云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逐漸隱沒在日落后的群嵐
遂翻開那發(fā)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
含著淚 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 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對于90后來說,18歲的青春即將一去不復(fù)返,等待著的是28歲,38歲,48歲以后的一個又一個新的人生階段。
就像今年在朋友圈里”禿了“”涼了“的90后成為話題一樣,過去的一代人曾經(jīng)也有,未來的一代人也將體會;
也像今年在朋友圈里被玩壞了的油膩中年人一樣,90后也會在不遠的將來被新時代的人再diss一遍。
人生,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只是,我們都曾年輕過,那就夠了。
馮小剛拍《芳華》的初衷是對自己在文工團那段青春時光的追溯。
《芳華》劇照
他在做客近期的《曉說》時,聊到自己為什么年近60拍了一部致自己青春的電影時表示:
如果當年剛離開文工團就拍一部致自己青春的電影,可能要拍得東西太多了。離開它幾十年之后,其實忘了太多的東西,你真正記住的,其實就那點事了,反而能讓你抓住重點了,就是那些文工團女孩子的臉的記憶,她們的舞姿的記憶。
從生理學(xué)上來講,人一般在20歲出頭時腦容量就達到了峰值,并由此開始慢慢下降,尤其是和記憶力有關(guān)的部位,比如海馬體。
但是這并不等同于年齡的增長記憶力就一定會下降,比如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那些事情。
18歲那年,發(fā)生了很多事,有的那年就忘了,有的至今刻骨銘心。畢竟,人總是會懷念過去,曾夢想仗劍走天涯,曾渴望與TA四海為家。
1611年,偉大的莎士比亞在其戲劇《暴風雨》中寫道: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2017年12月31日,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當90后整整一代人走完18歲的青春,是時候轉(zhuǎn)身啟程下一段時光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