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灼心》這部電影由曹保平執(zhí)導,鄧超、段奕宏、郭濤、王珞丹等主演,講述了三個結拜兄弟共同撫養(yǎng)著一位孤女,這個中間有什么故事呢?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橇胰兆菩挠^后感1400字欣賞,大家一起來看看。
《烈日灼心》整部劇給編者的感覺就是讓人一直沉浸在矛盾的氛圍之中,隨著劇情的發(fā)展,編者猜測多種可能性結果,可是影片似乎又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結局。
電影的開始是說書人的一段對陳年案件的陳述,伴著驚堂木猝不及防的一聲拍響,令人不由自主地想集中精神繼續(xù)看下去,這部劇的這一點至少在形式上一開始便成功地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電影的結局不可謂好與不好。罪犯終究受到法律的制裁,這是值得高興的地方?墒怯钟行┩锵,因為這么善良的人怎么就成了罪犯,不能給他重新來過的機會嗎?電影《烈日灼心》這名字昭示著在法律與道德的包圍下,人心里的臟事總是會慢慢發(fā)酵的,不知道在哪一個點會迸發(fā)又或許永遠埋藏。罪犯做了臟事后,在日常生活中總是感覺有雙無形的眼睛在監(jiān)視著他,每天都在心驚膽戰(zhàn)中度過,覺得絲毫快樂的感受都是奢侈的。
影片臺詞“法律,是介于神性和動物性的合體。它非?蓯,它知道你好,又限制你沒法惡到?jīng)]邊兒,哪個人心里沒有那么點臟事兒。”這樣描繪法律也是很生動了,本來法律就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觸及的,它時刻都在你的身邊,與你共存。這句臺詞以輕松的語氣道出了法律的作用,法律具有判斷、衡量人的行為合法與否的評判作用,所以它知道人的好。法律有規(guī)范人的行為的作用,所以它可以限制人。
觀眾在一開始就知道誰是罪犯,便以居高臨下的視角俯看整部劇中警察是如何鍥而不舍地追捕罪犯的,這可能會帶來一種錯覺使觀眾覺得很枯燥,因為開頭結尾一切都是那么明晰,罪犯最終一定會被法律制裁。當你這么想的時候,便已經(jīng)悄然地落入了電影設置的圈套,電影設計就是要把案件事實顯露出來,貫穿全劇,然后真正的劇情就可以開始了,重點部分便是罪犯的贖罪行為,罪犯為自己所犯的罪行懺悔一生,不斷地用做好事來彌補。
罪犯就是罪犯,犯罪過后即使其對他人再好也掩飾不了其惡行。正是因為即使是做善行,也難以抹去罪犯內(nèi)心的罪惡感,罪犯的自我拯救不成功,一直都有陰影,便渴望得到更大的救贖。罪犯既渴望被逮捕受到法律的制裁又渴望可以偷得幾日清閑生活。電影中罪犯收養(yǎng)的小女孩就是罪行的見證,她與罪犯一起生活似乎時刻在提醒著罪犯所犯下的罪行,這種陰暗揮之不去。
罪犯仍存有人性中善的一面,甚至是超過常人的善。罪犯最特別的地方是其用逐步走向死亡的方法踐行著善良,罪犯認為只有死亡才能讓見證犯罪行為的小女孩得到永遠的安逸,消除她的心理陰影。以死亡為支撐的善行該是多么偉大高尚,讓人不禁贊嘆。但是劇情的最開始已經(jīng)給觀眾留下了固化的印象,罪犯是誰是毋庸置疑的,你甚至不愿意相信這個事實,不想承認罪犯的身份,想說服自己是否漏過了哪些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否會有劇情轉(zhuǎn)折,此時你會陷入矛盾中。即使知道法律制裁違法犯罪行為是必然,你也會幻想是否電影可以將結局刻畫的稍微仁慈一些,至少讓罪犯在最后可以活下去而不是死亡。
其實,劇中的警察內(nèi)心中的矛盾也正是觀眾所經(jīng)歷的,將罪犯繩之以法竟會有些不忍。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即使罪犯行善事,我們也不能對其犯罪行為視而不見。觀眾與警察不同之處在于警察沒有在一開始就知道罪犯是誰而觀眾是知道的,而這也正是加劇觀眾內(nèi)心矛盾的原因。因為一開始就知道罪犯,觀眾對罪犯的態(tài)度以最先的憎惡到最后的憐憫,落差巨大,所以內(nèi)心的矛盾更加劇烈。
情與法充斥著現(xiàn)實社會,人們常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矛盾心理,但同時又不得不做出最后的抉擇。你必須有所舍棄才能有所獲得,前提是不能觸犯法律底線,重點是站在哪個角度討論事情的合理性,魚與熊掌不可兼得。雖然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就是難以邁出最后那一步。編者在此也并不是要分享如何優(yōu)質(zhì)選擇的經(jīng)驗,只是想說既然選擇了自己認為對的道路,就不要事后抱怨對錯,不要總是埋怨,積極想辦法解決難題,這樣你才能看起來可以戰(zhàn)勝一切。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