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普拉達的女王》這部電影由大衛(wèi)·弗蘭科爾執(zhí)導,講述了女主人公為了工作放棄了家人和朋友,同時也放棄了自己的愛情,在她感受到這個代價后,她毅然放棄了工作,尋找自己的幸福。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谴┢绽_的女王觀后感2500字欣賞。
據說這部電影是“職場圣經”,但我并不這么覺得,所謂職場圣經應該是可以給職場新人提供一些工作小技巧,職場小貼士的吧,但我覺得這部電影最精彩的部分在片尾,最打動我的點在“選擇”。
大概是受彈幕的影響,我對這部電影的關注點一直在女主對于工作和生活的選擇上(對于看電影開彈幕這件事我表示非常后悔……我大概以后都不會看嗶哩嗶哩以外的彈幕了)。
剛剛畢業(yè)的安迪得到了一份時尚雜志出版社助理的工作,這份意外得到的工作,使安迪的生活發(fā)生了極大地改變,她接觸到的是和自己過去的生活環(huán)境完全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嚴苛的上司和快節(jié)奏的工作模糊了她的工作時間和私人時間,很顯然,盡管這份工作只是安迪的一個跳板,她也并不真心熱愛,但從她踏入這個工作環(huán)境開始,她必然會與原本的生活圈子產生脫節(jié)。
而男朋友因為知道安迪的理想職業(yè)是記者而非混跡于時尚圈,再加上心疼安迪,巴不得安迪早日脫離“苦海”,辭職換工作,甚至在安迪幾乎決定辭職的那天買了東西來慶祝,在馬琳達的奪命來電打來時和朋友們開安迪的玩笑。顯然,這時的他并沒有察覺到身陷新環(huán)境的安迪已經發(fā)生了改變。
大概也是這個時候,屏幕上出現的彈幕大多都是“這樣的男人又不上進又沒錢,就該分手”,“他已經配不上女主了,馬上分手吧”。
然而對于我來說,安迪的男友內特實在“罪不至此”,畢竟在他心里,安迪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現在的工作不過是安迪的一個臨時落腳點,而內特實在不想讓自己的女朋友在這樣苛刻的上司手下工作。雖然他沒有意識到問題出現的原因,但其實,安迪這個局中人自己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改變,因此難免會和內特缺乏此類的溝通,誤會和矛盾的出現也確實有跡可循,況且,難道自己變優(yōu)秀了就要棄掉自己的伴侶嗎?我不覺得這種觀念很正確……
工作圈子的改變,使得安迪的人脈圈子有了擴展,接觸到了更多的“社會上層人士”,而她自身的光環(huán)也吸引到了其他男士的關注,比如克里斯蒂安,他是安迪崇敬的文字工作者,手里掌握著可以實現安迪理想的上好資源,帥氣、多金,而且他曾解安迪的燃眉之急,在安迪被解雇的邊緣拉了她一把,似乎相比內特,他是安迪男朋友的更好人選。
而在很多彈幕發(fā)布者眼里似乎也是這樣,“這兩個人應該在一起”、“這種優(yōu)秀的男人才是女主更好的選擇”。
或許因為我不是很了解歐美文化,總之,我覺得挖墻腳這件事實在有些不道德(親親這個舉動應該已經算是比較明顯的示好了吧),也不覺得有了看似更好的選擇就要放棄曾經的愛人,更何況只是看似更好。雖然極大多數的彈幕都讓我感到不適,但有一條我覺得說的很對“難道收入高一個檔次就要換一個丈夫嗎?”。
看到這里再加上彈幕的催化,這部電影在我心里確實打了些折扣,難道說為了事業(yè)而忽視了愛人、朋友就是對的嗎?或許自己的水平和心境已經和原本的朋友、愛人拉開了距離,但我仍覺得這種失去其實也包含著一些遺憾。
而彈幕里把問題都歸咎于女主的男朋友和朋友的這種言辭更讓我覺得有些不能接受,甚至還有些為男友辯白的彈幕發(fā)布者被攻擊為“男權婊”,看到這種言論我反而覺得攻擊者所謂的女權主義更應該被稱為“田園女權”。
然而,在這部電影在我的內心評分慢慢下降的時候,卻發(fā)生了一個驚喜的反轉,也就是我最喜歡的結尾部分。
原來,一向雷厲風行的時尚女魔頭馬琳達也有著自己的感情問題,她正在面臨第二次的婚姻危機……事業(yè)和家庭完全沒有沖突這件事太理想化了,而這個情節(jié)的出現也讓這部電影顯得更加真實。
另一邊,安迪和男朋友分了手(分開一段時間……大概算是分手吧),頂了艾米麗的位置和馬琳達去了法國,似乎一步步地接近了“所有女孩夢想的工作”。
然而馬琳達犧牲奈吉爾保全自己的做法卻給了安迪一擊,在車上她向馬琳達提出質疑,對她利用朋友的做法表示不解,而馬琳達卻說她們是一樣的人,她頂替艾米麗的做法本質上和自己利用奈吉爾的行為無異,誰不想成為她們那樣的人過她們那樣的生活呢?
那段對話也讓她意識到,現在的這一切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她并非沒有選擇。于是車停下后,安迪并沒有跟著馬琳達走向被記者團和閃光燈簇擁著的“時尚殿堂”(這一幕給我的感覺更多是一種意象),而是走向了另一邊,在來自馬琳達的電話響起時,安迪第一次沒有誠惶誠恐地接聽,而是將手機扔到了一邊的噴泉里,瀟灑的離開。
她選擇了回到原來的生活軌跡,去追求真正屬于自己的夢想,找回屬于自己的愛人。而最后的最后她和馬琳達隔著一條馬路在街上相遇,兩人都發(fā)自內心的笑了。
一如前文提到的,似乎很多人把這部劇當做一部經典的職場電影,就連百度百科的介紹也是“最后安迪成為了一個出色的職場與時尚的達人。
”誠然,這部電影里確實涉及到一些職場問題,尤其是片子最開始馬琳達面試時問安迪的兩個問題很經典“who are you?”“what are you doing here?”。
但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最主要的內容對我來說就是兩個字“選擇”。
馬琳達和安迪所做的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選擇,沒錯,她們確實很像,都很聰明,可以洞察他人的心思,但她們又很不同,有著不同的理想和不同的觀念,因此也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馬琳達更加看重事業(yè),所以她不得不面對婚姻危機,要為自己的雙胞胎女兒擔心,還利用了自己的得力干將,但她也確實收獲了事業(yè)上的極大成功——時尚界的風向標。
而安迪選擇做回自己,最后她來到了看起來工作環(huán)境比時尚雜志社差很多的出版社,放棄了原有的資源和更快晉升的機會(比如克里斯蒂安),但她找回了自己的愛情,找回了自己的理想。
誰說只有穿上普拉達才能成為女王呢?褪下一身華服大膽追求理想的安迪格外燦爛耀眼。
寫下這篇觀后感的原因,包括自己的所感之所以是這樣,我想都和觀影期間看到的彈幕有很大的關聯,畢竟彈幕里出現的種種言辭和我的觀念確實有不小的沖突。
但仔細想來之所以出現這么多同類言論不是沒有原因的,首先,就這部電影的故事構架和女性為主角的特點來看,相比于男性,這部電影吸引到的更多應該是那些追求個人發(fā)展的女性,因此對女性的個人成長格外看重,而伴侶似乎并不那么重要,更多的是起一種陪襯、支持的作用。
但我覺得這些觀影者對是否成功,是否更好的界定有些表面化,畢竟顯然影片中對于安迪來說更好的選擇不是留在時尚雜志社,而是做回記者。
不過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事情的評判標準都出自自己的心理,對于她們的看法我也只能持保留意見。
其實在想這個的時候我有在問自己,如果是以前的自己會不會非常贊同彈幕里那70%的言論。
我想,或許也會吧。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戀愛,甚至早就做好了一個人的打算,因此對戀愛所要承擔的責任毫無概念。
但現在自己的想法完全不同了,我覺得就像因為我們有父母,因此在做一些重要決定時要把父母納入考慮因素之中一樣,當我們有了戀人,多了一段關系的牽絆,不能只知道享受另一半給自己的甜蜜,同時也要知道承擔相應的責任,要對戀愛負責,將戀人也納入自己的未來。
如果真的要談一段負責任的戀愛的話,我想這一點是需要考慮的,而且相信一段健康的戀愛,一個真正合適的伴侶不會成為我們成長路上的阻礙,反而會使我們變得更好。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