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德里到布羅斯》是一部由珀爾·J.安德松著作的小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小編今天給大家?guī)砹艘恍┚W友對這本書的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前幾天看了泰戈爾文集,也是一位印度著名的詩人作家。和泰戈爾本土居民不一樣,本書的作者是瑞典作家,印度研究學者。
泰戈爾出生于“婆羅門”,一生致力于宗教改革。《從新德里到布羅斯》里的男主角卻是一個“賤民”。這里的“賤民”并不是指他有多“賤”,而是一種地位低下,被當做奴隸的人群。
種族的歧視由來已久,只是歷史的不斷演變和發(fā)展,對于歧視現象也越來越少。但是就是有那么一個國家,他們將人分成四個等級,最高級的是“婆羅門”,后面依次是: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而“賤民”則是連最后一個等級都排不上的人群。這四個等級都是以世襲制度一直傳承下去,所以當“賤民”的你想用自己的作為或成就去擠進那個四個等級,也是難以實現的。這就是印度,很現實很殘酷。
本書的男主角,就是那個被排除于四等級外的“賤民”。和悲天憫人的作品不用,我在文中看見是男主角撲克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卻擁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正如他剛生出來時,被占星術士預言的那般:“這孩子長大以后,將會同色彩和形狀打一輩子的交道”。這里的色彩是撲克日后的繪畫事業(yè),也可以看作他的人生。
他是被賦予力量的,他有著別人不一樣的命運。我不知道這樣的預言是真是假,撲克也不知道。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是撲克的母親堅信,她在撲克童年里用她那顆堅定不移、善良的內心,引導著撲克前行的方向,深遠地影響著他的世界觀。撲克的母親并沒有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告訴他,我們國家是有等級的,而我們是最底下的奴隸。我們不能去觸碰別人,因為那是一種“玷污”。這樣的話,撲克的母親從來沒有說過。雖然在長大的過程中,他漸漸地發(fā)現了這個事實,并且在成長的過程中蒙受了這個身份帶來的很多不幸。但他的內心,是潔白的,他依舊是那個在雨夜被眼鏡蛇保護的撲克。
洛塔的出現,是撲克人生最大的轉折之一。因為這個瑞典姑娘告訴了他在外面,這樣的種族歧視,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如果說前面的撲克是不幸的,那么這一刻的撲克是幸運的。如果說母親是他人生上的引導著,那么洛塔作為撲克人生中第二個重要的女人,給予撲克的是精神上的獨立。如占星術士在棕櫚葉上預言:“同他結婚的女子并不非部落中人……你不需要刻意追尋,她終究會找到你”。自從,撲克的人生才慢慢開始。
我看完書籍后,再看書的封面,那封面變得更加立體與形象。明明是平面的一張畫,卻有了生命的色彩。
那鮮活的色彩,是撲克人生第二大轉折點。從新德里到布羅斯有多遠?撲克用一輛二手自行車不遠萬里從新德里騎行到布羅斯,只為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縈的姑娘——洛塔。當撲克騎上自行車那一刻開始,他摒棄了印度帶給他的所有。不管是屈辱還是幸福,那一刻,他只想回到洛塔身邊。騎行的過程艱辛,困難重重,都抵不上心愛人在遠方的召喚。讓我心中悵然的是,撲克歷盡千辛萬苦終于見到洛塔后,他膽怯了。他看見了更優(yōu)秀更匹配洛塔的人,那個人也在等著洛塔回頭。撲克這才意識到,家庭背景不同、文化的差異、語言的不通,都是他要面臨的問題,甚至要去面對的問題。他跟洛塔說,他要回去了。原以為走到了終點就會遇見幸福,哪曾想,這只是開端。洛塔很傷心,她明白撲克的內心也是掙扎的。她哭著說,她不愛別人(那些優(yōu)越條件的同城市人),她只想和撲克在一起。也許是洛塔的哭求,與堅定的心,給了撲克勇氣。最終,他留在了瑞典,和洛塔結婚,找一份工作。他終于像預言那樣和一個不在這個國家之中的女子結婚了,同色彩打一輩子交道。
珀爾·J.安德松用他對印度的研究,將一個突破文化差異、等級關系的愛情寫進了書里。誰說這不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誰又說這不是一種對印度奴隸制度的態(tài)度。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