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著作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小編整理了一篇網(wǎng)友對這本書的讀后感,下面就來一起欣賞吧!
有回憶才是完美人生。——普魯斯特
忘了是誰說過:所有談論普魯斯特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沒有讀過《追憶似水年華》。這句話起碼包含了兩層意思:其一,《追憶似水年華》盛名于世,值得一談;其二,《追憶似水年華》之“難讀”,更是令人望而卻步。
其實,這本(套)書我買來已經(jīng)有幾年了,放在書架上一直沒看,別問為什么。后來我發(fā)現(xiàn),只要喜歡閱讀,大多數(shù)經(jīng)典你都是繞不過去的。經(jīng)典作品中的諸種要素都會在后世作品中被反復引用,那么,如果你沒有看過這些經(jīng)典作品,就必然對你平日的閱讀形成諸多障礙,所以,最近我有意的開始增加經(jīng)典閱讀的分量。而普魯斯特這本《追憶似水年華》作為世界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航標式作品也必然被列入了必讀書目,更何況我還“恰巧”有這本書呢。
說實話,這本(套)書的閱讀過程并不總是令人愉悅的。且不說近300萬字卷帙浩繁的煌煌巨著需要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來閱讀,普氏巨細無靡的細節(jié)描寫更是讓人抓狂:吃個糕點可以寫上幾萬字,一場趴體可以寫上幾百頁,很多看起來可有可無的細枝末節(jié)被普氏鄭重其事的反復描摹,有時候你不禁會痛苦告饒:好了爺們兒,這事兒咱就寫到這兒吧,謝謝謝謝!
還不止于此,這本小說(好吧,不管它有多大程度的自傳性質,總歸還是個故事吧)其實沒什么精彩情節(jié)可言,200多萬字讀下來,無非就是家長里短。沒有起承轉合,甚至沒有卒章顯志。有的只是期期艾艾鄰里八卦:誰的家世老底、誰的風流韻事、誰是風月流鶯、誰是孌童癖、誰和誰百合誰和誰搞基,以及我和我的小女友們分分合合的情感肥皂劇……真的,就故事本身來說,冗長乏味乏善可陳。我覺得我這么說一點兒都不過分。
那么,這本書究竟好不好呢?
好!
普氏以前無古人的寫作方式將自己的一生,特別是每個人生節(jié)點上的所思所想完完全全的剖析開來,讓我們真實而細致的看到一個人對生活的情感延展。在對人生短暫與永恒時光的校對中體悟生命的流俗與光輝,在情感于理智的沖突中解讀人性的卑怯和堅忍。普氏毫無保留,連同自己的敏感、猜忌、善變等所有的情緒和情感都呈現(xiàn)給大家,讓每一個讀者切切實實的參照到一個活生生的自己,正如普氏所言:“自我是我要寫的另一樣東西,其內(nèi)容更豐富,而且是對不止一人而言的自我。”他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孤獨,以及在這孤獨中滋生的對于生活、生命的敏感思量,我們懷抱美好,也心懷陰暗,我們執(zhí)著,也執(zhí)拗,我們滿懷希望,也滿懷悵惘……“我覺得,他們不是我的讀者,而是他們自己的讀者……因為有了我的書,我才能為讀者提供閱讀自我的方法。”
另外,這本(套)書的好不僅體現(xiàn)在它的寫作形式和作者的坦誠上,普氏的文筆同樣令人欽佩。每一幀畫面都描摹精當,每一處場景描寫都可以當作范本單獨考究,也無怪乎本雅明這樣品論《追憶似水年華》:普魯斯特的十三卷《追憶似水年華》來自一種不可思議的綜合。它把神秘主義者的聚精會神、散文大師的技藝、諷刺家的機敏、學者的博聞強記和偏執(zhí)狂的自我意識在一部自傳性作品中熔于一爐。
“孤獨是一種精神沙龍。”普氏在近乎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下,用十幾年的時間完成了這部開創(chuàng)“意識流小說”先河的煌煌巨著,其冷靜客觀的態(tài)度、精巧細膩的文筆無愧世界當代文學的典范之作。
至于本書的版本,我讀的這一版大概是最早的那套中譯本,多人合譯。譯得最好的當屬李恒基的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也可能是閱讀的興奮點下降,也可能是作品本身情節(jié)的變調,當然,也可能是翻譯本身的問題,總之在讀第二部的時候落差還是蠻大的。至于現(xiàn)在的市面上哪個譯本更好,我覺得能對此發(fā)表意見的大概都是在吹牛逼吧,畢竟能通篇讀完一個版本就很不錯了。
好吧,也可能你是專家。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