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拉快跑讀后感(一)
相比國產的和美國的電影,我對歐洲電影的接觸就少一些,德國的就更少了。而《羅拉快跑》就是一部德國拍攝的經典電影。
影片講述的是:在德國柏林,一個黑社會嘍啰曼尼告訴自己的女朋友羅拉,因為失誤,丟失了十萬馬克。如果在二十分鐘內找不到十萬馬克,他將被黑社會老大處死。于是,羅拉在二十分鐘內不斷的奔跑。同時,曼尼在電話亭中不斷地打電話到處借錢。第一次奔跑:羅拉沒借到錢,羅拉和曼尼搶超市,羅拉被警方擊斃。第二次奔跑:羅拉在銀行搶到錢。曼尼被急救車撞死。第三次奔跑:羅拉在賭場贏錢,曼尼找回丟失的錢。羅拉、曼尼成為富人。
影片從一開始就給我一種奇異的感覺。別的影片在介紹演員的時候僅僅把他(她)的名字放在上面,而本片在開始介紹主要演員的時候,不僅介紹了演員的名字,而且還把演員的頭像照片放到了上面,每次照片出現都會旋轉180°,像是美國的罪犯進入監(jiān)獄時拍的照片,給人一種黑色、壓抑、惶恐不安的感覺。整部影片看下來,也恰恰是這種感受。片子里,羅拉一直在不停的奔跑。從家門到銀行,從銀行到街角的超市,除了停下來說話,幾乎每一步都在奔跑,而且是大踏步的奔跑。鏡頭的內容在不斷的切換,由電影的畫面變成動畫的畫面,由運動的鏡頭,變成圖片的切換;鏡頭的角度也在不斷的轉換,比如在羅拉家里拍攝她的媽媽打電話的情景,旋轉了180°,再到羅拉下樓梯時,螺旋狀的樓梯仿佛把人引入一個黑暗的中心,讓人覺得眩暈,分不清南北。
影片的主人公羅拉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她有一頭火紅的頭發(fā),炫目奪彩。我一直覺得,紅色代表著熱情、張揚與自信。大多數人的頭發(fā)都是黑色,外國有金色的,但一頭紅色的頭發(fā)確實少見。不管羅拉頭發(fā)的顏色是天生的,還是后來染的,都代表了她的一種個性:倔強,對生活不服輸,永遠相信總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相信她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影片中,她男朋友心煩意亂、手足無措的時候,她沒有亂;當她男朋友感到絕望的時候,她沒有放棄;即使當她聽到要二十分鐘內籌集到十萬馬克的這一超級難題的時候,她依然在積極地尋找解決的辦法。羅拉一直在不斷的、拼命的奔跑,也許奇跡就會在她的不斷奔跑中產生。()這讓我想起了新東方的口號:追求卓越,挑戰(zhàn)極限,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忽然想起,我小時候是看過《羅拉快跑》的一些片段,只是當時覺得很怪異,就是一個人在那不斷地跑啊跑,每一次跑完了之后又回到原來的地方重新跑,而不是像絕大多數的電影有完整的情節(jié),F在再看這部片子,又有另一番感受。羅拉的每一次奔跑,因為其中的微小差異,就會演化出差別巨大的結果,第一次羅拉死了,第二次曼尼死了,而第三次則兩人都幸存了下來,并且成為了富豪。這似乎昭示著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有可能成為改變我們人生軌跡的轉折點。我們可能會想:假如那年高考,我……假如那次比賽,我……假如那天晚上,我對她說……假如……就像下棋里面有復盤一說,指對局完畢后,復演該盤棋的記錄,以檢查對局中著法的優(yōu)劣與得失關鍵。我們總會想象,人生若能“復盤”,該會是另一番模樣,就像影片里的羅拉。但是人生不是游戲,不是下棋,每走一步便會在生命中留下真實的腳印,抹不掉,擦不去,更改不了。生命正是由生活中的每個細節(jié)組成,善待每個細節(jié),就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影片中一句臺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羅拉說:“上帝,幫幫我,求你了,就這一次。”西方人似乎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信上帝,或者在生活中的大多數的時候信自己信過上帝,因為上帝也說過,上帝助自助者。
生活中,似乎也只有自助者,才能活出精彩。
羅拉快跑讀后感(二)
在一友推薦下,臨睡前匆匆看了一遍《羅拉快跑》。
幾節(jié)的組合,也許沒有國人要求的嚴密,但就在這松散的組合,羅拉急切的奔跑中又讓我的精神著實震撼了一番。
現實的愛也許恰如第一節(jié)所述,只不過是兩人的兩情相悅,彼此相愛,互相關懷與惦記,實沒有上天入地,叱咤里外的魔力。但又有誰滿足于現實中的愛,又有誰不是在現實的愛中去醞釀去升華,又有誰不希望自己理想中的愛……
因為理想,我們不再苛求圓滿,因為愛,我們不再奢求天衣無縫。這也就是中國的電影再天衣無縫,卻味同嚼臘,也就是或許有國人陷于津津樂道男主人公值不值得愛的爭論中。大愛無痕,人除了吃米外真的還要吃點別的。哈哈,過分了。
真愛無敵,也許就是這個道理。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