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第一步所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就是習總書記對于梁家河的情懷。讀《梁家河》這本書,不僅是要了解習總書記在梁家河知青生活,更是要學習梁家河蘊含的精神,探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的源泉,進而獲取投身偉大事業(yè)的強大精神力量。學習青年干部如何在基層淬練自我,為百姓干實事、干好事,在全民奔小康路上奉獻力量。
梁家河,這個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山溝里的小山村,就是習近平總書記當年下鄉(xiāng)地方,從1969年開始,他在這里度過了七年的時光。1974年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他組織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yè)社、縫紉社、建魔坊代銷店、打大口井、發(fā)展沼氣,引領群眾向過上好光景奮進。當年在梁家河,鄉(xiāng)親們生活十分貧困,經(jīng)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習近平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xiāng)親們發(fā)展生產(chǎn),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xiāng)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jīng)常吃上肉。習近平在梁家河與鄉(xiāng)親們同甘共苦,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青春歲月,使習近平經(jīng)受了麿礪,重鑄造了筋骨和靈魂。
那邊神奇的黃土地走出了我們黨的一代領袖,孕育了“堅定信念、一心為民、艱苦奮斗、實干擔當、敢為人先、廉潔奉公”的梁家河精神,品讀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與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故事,體會總書記“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歷練故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我想,彼時的習近平,他所感受的青春,就是和群眾在一起,做為民服務的事,那種從心靈深處流淌出來的真實,就是這個青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在與群眾共度時艱苦中,油然而生、鑄入血液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情大家。在這里他讀懂人生,最大的收獲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yǎng)了我的自信心。”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他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
人生就像一段旅程,沒有酸甜苦辣的品味,就看不到最美麗的風景。習近平同志曾深情地回憶,“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青年時期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是最容易迷失的時期,陜北七年,習近平從那邊貧瘠荒涼的土地上一路走來,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他也曾有過迷茫,但心中始終不變的是為人民辦實事的樸素理想,雖路漫漫其修遠兮,仍一步一個腳印,向著心中所向,拔步前行,沉淀至社會實踐的是最前沿,最終譜寫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新華章。
人生的腳步一直在路上,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那一顆初心,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雖然艱難困苦,但麿練了他的意志,也讓他從走上社會之初就與最底層的群眾同苦共苦,榮辱與共,從此梁家河不再只是生命中一段曾經(jīng)的過往,更是他為民謀福祉的初心萌芽,宗旨意識扎根生長的地方,這段經(jīng)歷是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學不到的真東西。“我人生第一步學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這個大學問,是忠誠、是擔當、是不忘初心,是求真苦干,是為祖國、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信念。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想要在塵囂煩躁、物欲橫流的冗繁時代堅守本心,不迷失自我,就要時刻牢記心中的梁家河,矢志不渝傳承好黨的奮斗精神,把個人的理想追究同祖國的前途命運而放棄追求,從自身做起、從點滴起步,勇往直前,無問西東。
不畏艱苦磨勵,堅定信念。習近平是當時梁家河最年輕的知青,在最貧瘠的地方經(jīng)歷了艱難困苦的考驗,入團、入黨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特別是到最后只剩下他一個知青,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可能就會被擊垮或退縮。但在逆縮中他始終沒有放棄理想和信念,沒有放松讀書學習,正是這七年的磨勵,使他學到了大學問,使他的思想和精神境界得到升華,為他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新一代的青年,不應只憑滿腔的熱血,更應該踏踏實實的做實事。很多老黨員在提到年輕人工作時總是說“年輕人吃不了苦”,我認為這不是批評,這是提醒,是老黨員對年輕人的鞭策和期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立足本崗,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yǎng),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移動事業(yè)而奮斗!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