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學生學藝術心得
小學生學藝術心得
我學過許多才藝,如:畫畫、跳舞 ……我不光學畫畫跳舞,我還學過古箏呢。因為時間擠不開,所以放棄了古箏,但我覺得還是學習古箏的那段故事有意義!
剛開始學琴,感覺挺有興趣,那時沒有訂做指甲,練得手起水泡也沒有退縮,經(jīng)常黏在琴上刻苦地練習。別看我那時小,還是挺能吃苦的。
可是枯燥的練習讓我的熱情只延續(xù)了一個多月就出現(xiàn)了問題。我仍然在古箏教室里上課(那時上的是大課,有十個小朋友一起上,老師總是保證每個知識點每人都會,才講下一個知識點,我在班里屬于不用老師多費口舌,一點就透的孩子),聽懂老師講解后,我就坐在座位看窗外操場上奔跑的小朋友,心思也跟著跑出去了。沒想到爺爺來接我,已經(jīng)站在了門外看著我(我小時候十分害怕爺爺,就因為他曾經(jīng)是一名嚴厲的教師)?吹剿蓤A的眼睛,我怯生生地低下了頭,我心里正打著鼓早忘了老師講解的內容。老師讓我們輪流回答問題,回答正確的下課,看著一個一個的身影離開教室,而我卻一問三不知。門外的爺爺一下就看明白了,氣的血壓升高,一路上一句話也沒有。
回到家,我還像平時那樣打開電視看少兒頻道,我不能像平時那樣倚著靠背,自由地看著電視,而是像去了陌生人家,忐忑不安。媽媽很快便發(fā)現(xiàn)了我的異常,來到我身邊,說:“寶貝,您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嗎?”我為難的很,不知是說真相好,還是說“沒什么”好。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決定還是不讓媽媽知道真相的好。我剛準備開口,爺爺走過來不知嘀咕了什么,媽媽便跟著爺爺進了書房,這一刻我備受煎熬,緊張的腰板挺得更直。(www.seogis.com)
其次,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方法的引入,對于強化中國藝術學研究的學術規(guī)范,將有可能產(chǎn)生直接影響。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強調個案研究與研究者直接經(jīng)驗的價值,但同時更強調研究過程的規(guī)范、成果表述的規(guī)范,其中也包括經(jīng)驗描述的規(guī)范。這種規(guī)范不僅僅是學術積累的需要,也是使學術成果更可信,因而更具科學價值的需要。換言之,在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是在通過規(guī)范自身而使自己更接近于自然科學。這樣的研究取向對于中國的藝術學研究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視的。
轉變
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對中國當代藝術研究最具學術意義的影響,還是要首推它可能帶來的文化層面上的研究視角的改變。
中國現(xiàn)代形態(tài)的藝術學研究大致始于20世紀初,就像其它人文科學研究一樣,它之受到西方學術的刺激與影響是無可諱言的。在這一影響過程中,西方學術思想不可避免地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打下了鮮明的烙印,其中西方人的研究視角,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簡言之,由于西方人文科學主要是在歐洲的文化傳統(tǒng)和解決歐洲社會遇到的問題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而且隨著西方在世界各地的迅速擴展,自覺不自覺地呈現(xiàn)出歐洲中心的世界觀,這種具有鮮明西方色彩的歐洲中心的人文科學思想,也就不能不在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留下它的痕跡。在研究與品評中國本土藝術時,人們往往只是照搬西方人習慣運用的藝術標準,比如說以西方音樂體系評價中國本土音樂,以西方戲劇理論解釋中國戲劇并且試圖以之改造“落后”的中國本土戲劇,把油畫的教學體系搬用到中國畫的教學中,等等。這樣的現(xiàn)象存在于藝術學的多個領域,換言之,西方比較成熟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的整體植入,確實在中國藝術學研究的現(xiàn)代轉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但是這
種整體植入的結果與中國本土藝術以及中國人的情感經(jīng)驗之間的距離,始終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癥結。
除了西方中心視角以外,多年來中國藝術學研究領域還存在一個尚未得到學術界重視的研究視角,那就是一種過于貴族化的藝術觀仍然占據(jù)著核心位置。
文化多元觀念不僅僅意味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藝術活動不能以同一種標準來衡量和評價,同時也暗含了另一種更平民化的文化思想,即不能以研究者們的個人興趣,以及他們所接受的教育作為衡量所有文化行為的唯一標準。
當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們將他們的考察對象,從長期以來擁有文化特權的上流社會轉向更廣闊的草根階層時,還伴隨著思維模式的改變。事實使人們更清晰地意識到,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價值觀念體系雖然會有很大的差異,卻各有其合理性;他們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只有通過其自身的價值系統(tǒng),才有可能獲得真正有意義的解釋。在藝術領域更是如此,藝術在本質上意味著人們用以情感交流與表達的特殊方式,不同民族和不同階層的人們各自的情感交流與表達方式,在這一生活與文化圈內部往往是最有效的。所以,對民間草根階層的藝術、趣味與審美活動的歧視和改造,強行推行一小部分精神貴族自以為是的藝術觀與審美趣味,正是現(xiàn)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研究的禁忌。
以“采風”的心態(tài)從事本土與民間藝術研究的學者,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對象自身的獨立存在以及內在文化價值。因此,研究者變成了專事獵奇的旅游者,對于民間藝術對象的關注只限于與藝術活動的差異,而并不真正關心這樣的藝術對于生活于其中的創(chuàng)造了它們的人們究竟具有何種價值和意義。從現(xiàn)代人類學和社會學的角度看,應該更多地致力于探究多種藝術樣式、多種生活方式以及各地各具差異的倫理道德和習俗對于它們的主體自身的價值與意義,致力于在這些獨特的藝術與生活的原生環(huán)境中,還原它們的內涵。這樣的研究才能超越“采風”式的官方和貴族文化心態(tài),才能獲得對民間藝術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研究成果。
注意的問題
藝術學研究的田野方法的研究目標之一,就是考察藝術活動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中自然生成、發(fā)展的性狀。當然,對象的性狀總是會在與外界的不斷互動過程中經(jīng)常變化,然而這樣的變化,仍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然的演化,它與受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影響而發(fā)生的變化,有質的區(qū)別。仍然以戲劇在晚五十年的變化為例,雖然歷史上中國的本土戲劇始終在民眾審美趣味變化的背景下持續(xù)發(fā)生著各種各樣的變化,但是正由于這樣的變化是在戲劇創(chuàng)作表演的主體與觀眾的互動之中緩慢而自然地發(fā)生的,因此無論如何變化都不足以出現(xiàn)背離它所生成的文化土壤的結果;然而1950年代戲改的情況則完全不同,在令本土戲劇經(jīng)歷了劇烈變化的這一改造過程中,觀眾甚至是劇團內部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者本身,都沒有話語的權力。因此,中國戲劇的自然狀態(tài)之必然受到破壞,就是可想而知的。在這里看到一種外來的文化價值觀是如何被強行植入的,以及它最終會產(chǎn)生臬的結果。它不僅留下了值得好好記取的教訓,同時還給從事藝術學田野研究工作者留下了特殊的困難。
每門學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圍和研究目標,不同學科的關注重點并不相同,因此,當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方法被引進到藝術學研究領域時,人類學與社會學所關注的那些問題,也很容易同時被帶入藝術研究過程中;或者說,研究者的關注重點可能會發(fā)生偏移,也許那些從藝術學角度看非常之重要的問題反而被忽視了,這樣一來,研究很容易演變成對于藝術、藝術活動的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而不再是藝術學研究。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當然仍有其價值與意義,然而它的價值與意義是人類學與社會學的,坦率地說,這類研究即使再有價值和意義,也不是藝術學研究。它不能代替藝術學研究,也不能解決藝術領域最值得關心的問題。
現(xiàn)代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方法之所以值得注重,在于它會給中國的藝術學研究帶來注重實學的研究風氣,并且最終導致當代藝術學研究的轉型。田野研究始終只是藝術學研究多種方法中的一種,然而隨著英美經(jīng)驗主義學術傳統(tǒng)在二十世紀中葉之后在世界學術整體發(fā)展格局中越來越明顯的強勢地位,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田野方法在現(xiàn)代學術研究中的地位會越來越顯著。也許若干年后,將不得不再來討論宏觀的理論研究的重要性以及田野方法的諸多弊端,重新認識基于文獻的研究的意義。
藝術學已成為獨立學科門類
在201*年4月召開的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年會議一致通過,將藝術學科獨立成為藝術學門類,原屬文學門類的藝術學科從文學所屬的中國語言文學(0501)、外國語言文學(0502)、新聞傳播學(0503)、藝術學(0504)四個并列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的第13個學科門類,即藝術學門類。藝術學門類下設五個一級學科, 藝術學理論(1301)、音樂與舞蹈學(1302)、戲劇與影視學(1303)、美術學(1304 )和設計學(1305,可授藝術學、工學學位)。
長期以來,藝術學作為文學門類之下的一級學科,被藝術界人士戲稱為“藝術是文學的兒子”。藝術教育專家們普遍認為,藝術學從文學門類中分離,標志著藝術學已成為與自然科學學科互補共進的人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我國藝術學科發(fā)展成績的肯定。藝術學門類的設置對我國學科專業(yè)設置和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自主性,同時也伴隨著新的思考和挑戰(zhàn)。 世界著名藝術論
《達芬奇畫論》
《羅丹藝術論》
《論藝術的精神》
《古畫品錄》
《論藝術之永恒》
《中國畫觀念更新與技法新探》
《薛宣林藝術論》
第四篇:藝術學概論題庫
一、選擇題:1-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把所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
1、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藝術形象的雕刻形式稱為
a.圓雕b.渾雕c.浮雕d.透雕
2、明代戲曲《牡丹亭》的作者是
a.關漢卿b.孔尚任c.湯顯祖d.洪昇
3、在藝術風格問題上,鮮明提出“風格即人”這一論斷的文藝理論家是
a.歌德b.黑格爾c.圣·佩韋d.布封
4、擅畫奔馬并融西洋繪畫技法于國畫創(chuàng)作之中的我國現(xiàn)代著名畫家是
a.劉海粟b.徐悲鴻c.黃賓虹d.齊白石
5、主張藝術起源于游戲,并著有《美育書簡》的德國美學家和作家是
a.康德b.叔本華c.席勒d.尼采
6、白居易在聽琵琶女的演奏后寫下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這現(xiàn) 了藝術鑒賞審美效應中的
a.共鳴b.凈化c.領悟d.期待
7、靈感的特征是
a.突發(fā)性、亢奮性和易逝性b.突發(fā)性、抽象性和易逝性
c.必然性、超常性和穩(wěn)定性d.突發(fā)性、神秘性和易逝性
8、下列選項中;屬于印象派畫家的是
a達·芬奇、莫奈b.拉斐爾、莫奈c.達·芬奇、梵·高d.莫奈、梵·高
9、畫家石濤曾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其中“搜盡奇峰”屬于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
a.藝術理解b.藝術體驗c.藝術鑒賞d.藝術表現(xiàn)
10、《人間詞話》明確提出了 說。
a.境界 b.格律 c.神韻 d.格調
11、提出“童心說”這一文藝思想的是 。
a.李贄 b.王守仁 c.袁枚 d.袁中道
12、《自由女神引導人民》是法國 繪畫派代表作品。
a.古典主義 b.浪漫主義 c.現(xiàn)實主義 d.印象主義
13、由些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劇 達到了古典浪漫主義舞劇的光輝頂點。
a.《天鵝湖》 b.《天鵝之死》 c.《羅密歐與朱麗葉》 d.《浮士德》
14、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20世紀50年代 影片。
a.法國 b.意大利 c.英國 d.日本
15、《洛神賦圖》相傳為東晉大畫家 的作品。
a.王羲之 b.鐘繇 c.顧愷之 d.張芝
16、《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是 的代表作品。
a.歐里庇得斯 b.索福克勒斯 c.阿里斯托芬 d.埃斯庫羅斯
17、《草葉集》是美國作家 的作品。
a.海明威 b.惠特曼 c.梁啟超 d.德萊塞
18、“吳帶當風”是指 的繪畫風格。
a.吳道子 b.曹不興 c.蘇軾 d.吳鎮(zhèn)
19、的《群鬼》、《玩偶之家》是社會問題劇的代表作。
a.蕭伯納 b.易卜生 c.莫里哀 d.梅特林克
20、詩劇《浮士德》是 的代表作。
a.雨果b.歌德c.狄德羅d.席勒
21、電影藝術誕生于
a.1921年b.1895年c.1905年d.1915年
22、《西斯延圣母》是畫家 的代表作之一。
a.達?芬奇b.拉斐爾c.米開朗基羅d.歐里庇多斯
23、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編成于 。
a.商代b.春秋時代c.西漢d.東漢
24、提出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是 。
a.徐悲鴻b.劉海粟c.傅抱石d.齊白石
25、寓教于樂”是指藝術的 。
a.審美娛樂功能b.審美教育功能c.審美認識d.審美意識作用
26、黑格爾認為,最杰出的藝術本領是 。
a.感知b.藝術想象c.聯(lián)想d.藝術情感
27、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是法國 的代表作品。
a.后印象主義 b.新古典主義 c.浪漫主義 d.印象主義
28、《雀之靈》是我國白族舞蹈家楊麗萍創(chuàng)作的 。
a.獨舞 b.雙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29、藝術學作為一門正式學科,形成于 世紀末。
a.17b.18c.19d.20
30、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 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a.老子b.孔子c.莊子d.孟子
31、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哈姆雷特》是一部 作品。
a.悲劇b.喜劇c.正劇d.悲喜劇
32、
二、填空:
1.藝術起源說有模仿說、表現(xiàn)說、游戲說、巫術說、勞動實踐說。
2、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初,在維也納形成的以古典風格為創(chuàng)作標志的音樂流派,以 、 和 三人為重要標志。
3、20世紀初以美國著名舞蹈家 為先驅的現(xiàn)代舞,以自然的舞蹈動作打破了古典芭蕾的程式束縛。
4、最早的舞蹈是 、 、 三位一體的。
5、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分為 、 和 三個階段。
6、史前藝術的基本主題是生存與繁衍
7、藝術體驗一般分為自發(fā)藝術體驗和自覺藝術體驗兩種形式。
8、形象思維是指運用感性形象認識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其基本特征是具體可感性、非邏輯性和整體性
9、藝術意蘊的兩種類型的代表是典型與意境。
10、意境是中國古典藝術理論的重要范疇,它集中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意境重要的美學特征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11、藝術家的素質真性情與人格境界、發(fā)現(xiàn)的目光與獨到的體驗、藝術技巧和文化修養(yǎng)、尤其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精神。
12、意識是指自覺地心理活動,潛意識是指不自覺的心理活動,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伴隨著意識和潛意識活動。
13、藝術形象是藝術家通過藝術語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是具體可感性與概括性的統(tǒng)一,是藝
術作品的核心和深層架構。
14、藝術形象的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據(jù)藝術感知方式的不同,藝術形象可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視聽形象與文學形象。
15、藝術風格的主要特征是獨特性、穩(wěn)定性、多樣性。
16、魏晉六朝時期的 、 、 三位畫家被稱為“六朝三大家”。
17、《思想者》雕塑的作者是法國藝術家 羅丹。
18、享有名世界的兵馬俑是我國 代的雕塑作品。
19、.電視劇的主要品種有電視小品 、電視短劇、電視單本劇、電視連續(xù)劇 和電視系列劇。
20、繪畫最基本的藝術語言是線條、色彩。
21、中國畫從題材角度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
22、從世界范圍看,園林藝術的類型主要有三種,即歐洲園林、阿拉伯園林和東方園林。
23、中國園林是東方園林的代表,分為南方園林和北方園林兩大派系。
24、文學形象需要通過想象重塑藝術形象,因此具有間接性的審美特征,語言的抽象性使其具有無所不包的廣闊性。
25、電影美學主要有蒙太奇、長鏡頭兩種流派,愛森斯坦的影片《戰(zhàn)艦波將金號》被認為是蒙太奇的經(jīng)典之作。電影中畫面與聲音的關系主要有聲畫同一、聲畫分立與聲畫對位。
26、電影中畫面與聲音的關系主要有聲畫同一、聲畫分立與聲畫對位。
三、名詞解釋:
1、藝術情感
藝術情感是指藝術作品里呈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提升和超越,具有象征結構與審美品質,藝術情感的突出特征是共通性和審美性。
象征結構是指藝術情感既是具體情感,又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成為一種情感范式,這種
情感范式不僅屬于藝術家個人,也屬于人類的共同心理,生成了藝術情感的共通性。審美品質是指藝術情感超越了自然情感“置身其中”的功利性,而是采取遠距離關照的方式,使生活的自然情感轉化為藝術情感,從而呈現(xiàn)了無功利目的的審美特性。
2、藝術想象
藝術想象是指對記憶表象進行綜合加工,創(chuàng)造藝術形象的一種思維方式。其特點是具
體可感性和非邏輯性。想象力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構成了藝術接受的重要元素。
3、藝術形象:藝術形象是藝術家通過藝術語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是具體可感性與概括性的統(tǒng)一,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和深層架構。其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據(jù)藝術感知方式的不同,藝術形象可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視聽形象與文學形象。
4、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藝術形象里所蘊涵的形而上的美學意味,它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哲理玄思或美學意境,是成功藝術作品的重要標志。
5、典型
典型是指藝術作品中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產(chǎn)生于西方,典型性人物形象不是孤立的,是高度概括性與鮮明個性的統(tǒng)一。
6、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是指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
藝術形象的過程。其具體方法有簡化、夸張、變形、綜合等,是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7、藝術傳達
藝術傳達是指在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的基礎上,藝術家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
言,運用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是創(chuàng)作過程的最后階段。藝術技巧是藝術傳達成敗的關鍵。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獨立的空間和時間的連續(xù)性。
8、藝術鑒賞
藝術鑒賞是指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它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與復雜的心理機制。藝術鑒賞是藝術創(chuàng)作完成過程的最后一環(huán),是藝術家與藝術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是觀眾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
9、藝術流派
所謂藝術流派,是指藝術史上一些思想觀念、美學主張、創(chuàng)作方法和藝術風格相近或相似的藝術家群體。
10、藝術思潮
所謂藝術思潮,是指在社會思潮和哲學思潮影響下,發(fā)生在藝術領域里的重要美學潮流和創(chuàng)作傾向。
四、簡答題:
1、簡述藝術作品的層次。
藝術語言
藝術語言是指用以完成藝術表達的獨特媒介。所有藝術品都是通過藝術語言來完成的,沒有藝術語言就沒有藝術作品。藝術語言也有創(chuàng)生、發(fā)展、衰落、更新的過程,往往從藝術語言入手。
2、藝術形象
藝術形象是藝術家通過藝術語言創(chuàng)造出來的形象,是具體可感性與概括性的統(tǒng)一,是藝術作品的核心和深層架構。其重要特征是形象性。根據(jù)藝術感知方式的不同,藝術形象可分為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視聽形象與文學形象。
3、藝術意蘊
藝術意蘊是指藝術形象里所蘊涵的形而上的美學意味,它往往表現(xiàn)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哲理玄思或美學意境,是成功藝術作品的重要標志。
2、藝術批評的主要形態(tài)
1、倫理批評
倫理批評是以道德為標準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價的一種批評形態(tài),其基本范疇是善、惡,它以是否符合道德標準為尺度,衡量藝術作品,重視藝術的教化功能。
2、社會歷史批評
社會歷史批評是以藝術與社會的關系為基準評價藝術的一種批評形態(tài),認為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再現(xiàn),其主要功能是認識功用和歷史價值。這種方法以藝術作品為中心,聯(lián)系藝術家的生平和作品的時代背景進行分析研究。
3、心理學批評
心理學批評只是借用現(xiàn)代心理學成果對藝術作品或藝術家的心理進行分析,從而探求藝術作品的原型、真實意圖與內在架構的一種批評方法。有實驗心理學批評、格式塔心理學批評、精神分析學等流派。
4、審美批評
審美批評是以藝術作品審美內涵和審美價值為中心對藝術進行研究的一種批評方法。關注藝術作品的情感表現(xiàn)。
3、什么是藝術風格?簡述其特性
1、獨特性:獨特性是藝術風格的靈魂。與藝術家的創(chuàng)造精神密不可分,同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個性聯(lián)系在一起。
2、穩(wěn)定性:一種藝術風格一旦形成,它就會在一定的時期內保持相對的穩(wěn)定性,即主體風
格大致相近。
3、多樣性:多樣性是藝術風格的一種天然屬性。它既是指個體藝術家在一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創(chuàng)造的多種藝術風格,更是指藝術風格本身的多樣性。來源于藝術家豐富多彩的創(chuàng)作個性,也來源于社會生活和自然生活的千變萬化、包羅萬象。
4、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可分為那些基本階段?
1、藝術體驗
藝術體驗是指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是生活在心靈里的沉淀。藝術體驗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一般分為自發(fā)藝術體驗和自覺藝術體驗兩種形式。
2、藝術構思
藝術構思是指在藝術體驗的基礎上,藝術家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提煉、組合,形成藝術形象的過程。其具體方法有簡化、夸張、變形、綜合等,是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3、藝術傳達
藝術傳達是指在藝術體驗和藝術構思的基礎上,藝術家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語言,運用藝術方法和藝術技巧,將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轉化為藝術作品,是創(chuàng)作過程的最后階段。藝術技巧是藝術傳達成敗的關鍵。藝術創(chuàng)作需要獨立的空間和時間的連續(xù)性。
5、簡述藝術鑒賞的性質和特點。
藝術鑒賞是指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過程。它常常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與復雜的心理機制。藝術鑒賞是藝術家與藝術觀眾之間的雙向交流,是觀眾的審美再創(chuàng)造。首先,藝術鑒賞是藝術創(chuàng)作完成過程的最后一環(huán)!盀槟康亩囆g”“為藝術而藝術”其次,藝術鑒賞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能動地進行審美再創(chuàng)造。
6.論述情感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欣賞中的作用和地位。
藝術是情感的表現(xiàn)形式,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
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活動。
情感體驗積累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和最初動因。
藝術情感是指藝術作品里呈現(xiàn)出來的情感,是自然情感的提升和超越,具有象征結構與審美品質,藝術情感的突出特征是共通性和審美性。
象征結構是指藝術情感既是具體情感,又具有形而上的品格,成為一種情感范式,這種情感范式不僅屬于藝術家個人,也屬于人類的共同心理,生成了藝術情感的共通性。審美品質是指藝術情感超越了自然情感“置身其中”的功利性,而是采取遠距離關照的方式,使生活的自然情感轉化為藝術情感,從而呈現(xiàn)了無功利目的的審美特性。
五、論述題
1、藝術發(fā)展有哪些規(guī)律?
1、平衡與不平衡
社會發(fā)展是制約藝術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一、社會發(fā)展為藝術提供了新的藝術主題和藝術題材。
二、社會發(fā)展為藝術帶來新的藝術觀念。
三、社會發(fā)展為藝術提供新的藝術形式。
藝術發(fā)展有自身特殊的規(guī)律,與社會發(fā)展有不平衡的一面。
一、一些藝術樣式之出現(xiàn)在人類社會早期,隨著生產(chǎn)力發(fā)展而消亡。
二、藝術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不呈正比例。
2、繼承與創(chuàng)新
繼承:是藝術發(fā)展的內在需求與本體規(guī)律,無論是個體藝術家還是一個時代的藝
術,都不可能憑空誕生,都是在前代藝術傳統(tǒng)上生成的,對于藝術遺產(chǎn)應當批判性地繼承,把富有生命活力和永恒價值民族精神和藝術經(jīng)驗進行現(xiàn)代轉化,成為現(xiàn)代藝術的元素,克服復古主義和虛無主義,藝術繼承主要包括以下:
一、藝術里的民族精神
二、藝術傳統(tǒng)
創(chuàng)新:是藝術發(fā)展的關鍵,繼承是為了更好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藝術發(fā)展質的飛躍。 先鋒藝術往往是藝術革新的先聲,藝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策略是陌生化。其基本內涵是通過對常規(guī)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的顛覆,將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重新喚起人們對現(xiàn)實的富有生氣的新鮮感覺,從而創(chuàng)造一種新奇強烈的藝術效果。
3、民族藝術的融合
1、每個成熟的民族都有自己穩(wěn)定的民族藝術傳統(tǒng),并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民族藝術,其支點是民族精神,凝聚了一個民族的哲學、性格、文化與心理積淀,民族精神是藝術的根本特質,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
2、與此同時,各民族藝術的交融會促進民族藝術的發(fā)展和民族精神的凝聚,異質文化的交融是民族藝術發(fā) 展的重要元素。此是為藝術史所普遍證明的藝術規(guī)律。
3、反對兩種傾向:拒絕吸收(固步自封)與全盤吸收(自我淪喪,民族特征淡化)。 2、什么是典型?試結合某一具體作品闡述一下你對藝術典型的個性與共性特征的認識。 3、請結合某一門具體藝術,談談你對鄭板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創(chuàng)作過程的理解。
4、繪畫作品:《最后的晚餐》,要求陳述作品的作者及其國別(或地區(qū))、時代,結合個人所學理論和審美體驗闡述作品的基本內容,分析作品的特點等。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畫家達?芬奇的代表作品。(3分)
作品題材取自圣經(jīng)故事。猶大向官府告密,基督在即將被逮捕前,與十二門徒共進晚餐,席間基督鎮(zhèn)定地說出了有人出賣他的消息,達?芬奇此作就是基督說出這一句話時的情景。畫家通過各種手法,生動地刻畫了基督的沉靜、安詳,以及十二門徒各自不同的姿態(tài)、表情,以此傳達出豐富的心理內容。(6分)
達?芬奇改變了文藝復興早期這一題材的傳統(tǒng)處理方式,圖中人物為一排,以基督為中心,十二門徒分為四組,對稱分列兩側,形成了一個穿插變化又相互統(tǒng)一的整體。達?芬奇功地運用了構圖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第五篇:藝術學概論知識點
萊辛在《拉奧孔》中論述了“詩與畫的界限”:
“在空間中并列的符號就只宜于表現(xiàn)那些全體或部分本來也是在空間中并列的事物,
在時間中先后承繼的符號也就只宜于表現(xiàn)那些全體或部分本來也是在時間中先后承繼的事物” 。
這里的兩個事物分別指“物體”和“動作(情節(jié))”。
他認為,語言永遠不可能像繪畫那樣將對象的面貌展現(xiàn)在觀者眼前,與其吃力不討好地去直接描寫對象,不如采取間接的方法去暗示對象。
(萊辛對詩與畫界限的論述,抓住了藝術的符號性本質這一問題,并輻射開來,在同一與差異的交叉點上,對符號的工具性、象征性和自然符號與人為符號的差異性、互補性以及符號組合的自然性等問題,進行了解析和反思,體現(xiàn)出一定的現(xiàn)代意義。)
萊辛認為,一切藝術皆是現(xiàn)實的再現(xiàn)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結果,這是藝術的共同規(guī)律。只是繪畫、雕刻以色彩、線條為媒介,訴諸視覺,其擅長的題材是并列于空間中的全部或部分“物體及其屬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繪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
詩以語言、聲音為媒介,訴諸聽覺,其擅長的題材是持續(xù)于時間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運動”,其特有的效果則是展示性格的變化與矛盾以及動作的過程。
作者還討論了空間藝術的繪畫、雕刻和時間藝術的詩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補充。 繪畫和雕刻可寓動于靜,選擇物體在其運動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觀者想象這物體在過去和未來的狀態(tài)。
詩可化靜為動,賦予物體的某一部分或屬性以生動如畫的感性形象。
萊辛于是看到了文藝的共同要求,就是賦予描寫對象以生動的、豐富的具體形象。就各類藝
“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術所表現(xiàn)的美學理想看,美是造型藝術的最高法律;詩則不然,
它所摹仿的對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