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的人生,才是真正的成熟
文/花衣云影
曾經(jīng)讀過一個學者為后學之輩寫的一篇文章,文章里說,很多腦袋聰明的人到了三十歲之后卻平平庸庸,反而是那些不怎么聰明但很專注的人到了三十歲之后成績漸現(xiàn)。這是他的人生體會,他希望年輕人要盡快找到能讓自己投入進去的東西,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我當時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因為在我看來,一個人是平庸還是有成績,多半是需要衡量尺度,比如,需要看獲得了多少獎,能掙多少錢,同行有多少的認可,所以,如果一個人有點遺世獨立的心態(tài)、從而不愿意追求顯赫的聲名,是否就算“平庸”了?
但細想時,發(fā)現(xiàn)我忽略了另外一層東西:就是遺世獨立同樣需要專注:專注于自己的內(nèi)心,專注于孤獨。
一位長者曾對我說,30歲以后的人生就要開始做減法。我原來沒很明白這句話的意思,現(xiàn)在漸漸悟到,其實也在講專注的重要。
為什么要專注?因為只有專注才會感到踏實,雙腳站立在堅實可靠的地方,靈魂才能安寧。事業(yè)的專注只是一種。這并不是功利主義,而是因為,只有做到了真正的專注,你才能向自己的內(nèi)心提供一種穩(wěn)定而強大的力量,同樣是形而上的。而且,沒有專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純粹。內(nèi)心充滿干擾和喧嘩,如何能抵達平靜美妙的彼岸世界?
很多人的心智不成熟,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成熟,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好好年輕過。就像缺乏良好生長條件的植物,無法結(jié)出成熟的果實。心智不成熟,這不是個別,而是人類的心靈常態(tài),能真正成熟強大的人是非常少的。所以這世界上才需要宗教、哲學、文學、藝術(shù),需要這些東西,能給紛亂的人生提供一些解釋和慰藉。
幾日之前,我在家鄉(xiāng)拜訪了一個故交。他不分晝夜地做兼職,我去他家時,他正在電腦上奮鍵疾書。此人本科學的是中文,碩士時改了另外的專業(yè),F(xiàn)在,他更無法理解世界上還有“文學”這種事情。他說,精神生活我有啊,老婆孩子我都有了,要文學干什么呢。我不會看小說,更不可能去看詩,這些東西都讓人虛弱懶散。我躺在床上讀的書,也還是為了能多掙錢,我不會浪費任何時間。他是一個功利主義者,一個人要養(yǎng)家,的確必須這么做,但一定要以放逐精神生活為代價嗎?卡倫霍尼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虛偽的內(nèi)心充實根植于心智的愚鈍,它只會讓我們變得不堪一擊,絕不值得羨慕。而西方的一句哲言更直接:寧與亞里斯多德同悲,不與母豬同樂。
但是,很多更深的悲劇,來源于內(nèi)心缺乏穩(wěn)定的力量。尤其對于已經(jīng)走到了靈魂險境上的人來說,這一點尤為常見。在二十歲之前,總聽人說,很多年輕時很激進的人一上歲數(shù),就喜歡讀中國的古書了,F(xiàn)在想來,是因為年齡和閱歷都要求一種沉默而和諧的東西在生命中及時出現(xiàn),沒有人可以一生承受來自內(nèi)心的分裂。
但這樣的心究竟是成熟了還是衰老了,或者是未老先衰也未可知。記得去年流行過一則微博,大意是,中國的年輕人從來就沒有年輕過,一踏上社會就進入了中年人的世界。所以又回到我先前提出的那個猜測:很多人的心智不成熟,不是因為他們不愿意成熟,而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真正地年輕過。所以,在該專注的時候他們無法專注,該深刻的時候他們無法深刻,該擔當?shù)臅r候他們無力擔當。
有些進入中年的人,表面上看起來大徹大悟,勘破紅塵,但這到底是在逃避,或者根本就是頹喪?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那就是看他對年輕人的態(tài)度。如果一個中年人一向只要年輕人頤指氣使,那么可以基本推測,這個中年人自己也沒有從青春中獲得過多少有意義的東西,包括對自由的追求。我以后會不會是這種中年人,取決于我的年輕時代到底是不是真的沒有虛度。所以,抓住青春的尾巴對我來說還是無比重要。盡管我已經(jīng)30歲了。
在寫這篇博客的時候,我腦袋里一直浮現(xiàn)著馮至翻譯的那首里爾克的《秋日》。這是我二十歲時最喜歡的詩之一。也許十年來,我真的沒什么長進。這十年就是我很不專注的十年。十年之后我對這首《秋日》的喜歡還是如此粗淺,一如當初。盡管這種喜歡里,多了一些更復雜憂傷的人生百味。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