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自薦信
古有姜尚直鉤釣文王,亦有玄德三顧拜孔明,姜尚、孔明者,當世奇才也,是為人中龍鳳,然非遇明主不能嶄露頭角。故后世昌黎先生作《馬說》曰:“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雖言不同,意如斯。及至當下,其理亦然。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遇。惟明主求賢若渴不拘一格,士居其位,君臣相得,方成大事。
吾雖一介書生,三尺薄命,自知亦非名駒,才能不及賢人遠矣。然出身書香門第,求學于碚城,寒窗四載,略有所得。此往日心跡,安敢不盡言哉?
吾自幼好詩文,長于寫作,入學之后,蒙恩師錯愛,所學日漸精進,偶有拙文見諸報端實屬幸焉。又逢前輩提攜,于各學院結識賢者無數(shù),或論辯、或吟誦、或講演,含英咀華受益匪淺!時至今日,吾已習得語文教學之法且深諳吟誦、講演、論辯之道。承蒙各方抬愛,業(yè)有虛名流傳,更兼師友贊吾以能,故吾妄以毛遂自喻,冒昧自薦。
“雛鳳學飛,萬里風云從此始;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但求師尊側(cè)目,以償夙愿!
第二篇:經(jīng)典古文
經(jīng)典之美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王陽明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淵陶淵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聃(老子)
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鶴鳴》)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jīng)·大雅·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僖公十年》)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僖公五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趙策))
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謀攻》)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wèi)靈公))
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盡心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
生于優(yōu)患,死于安樂。(《孟子·告于下》)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茍子·勸學))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韓非子·喻老》)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shù)))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間訓》)
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侯列傳》)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請幫助宣傳好范文 網(wǎng)www.seogis.com)。(班固《漢書》)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范曄(后漢書·廣陵思王荊傳》)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西晉·陳壽《三國志))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陳壽(三國志·吳書))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晉·傅玄〈太子不少傅箴》)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新五代史·晉書》)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唐·李白《將進酒〉)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題》)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唐·杜甫(江南逢李龜年))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游子吟))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diào)張籍》)
請君莫奏前朝曲,聽曲新翻楊柳枝。(唐·劉禹錫《楊柳枝詞九首》)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唐·李商隱(無題》)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唐·李商隱《樂游原〉)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僧云覽詩中之句)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宋·歐陽修〈伶官傳序〉)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鳳棲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宋·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宋·陸游〈文章〉)
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宋·朱熹《中庸·十三章注》)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宋·朱熹《觀書有感))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俞文豹《清夜錄》)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梅堯臣《雪梅》)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宋·岳飛《滿江紅》)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元·李開先《寶劍記》)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無名氏《爭報恩》)
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元·李壽卿〈伍員吹蕭〉)
第三篇:淺談古文翻譯
淺談古文翻譯
《語文高考考綱》在文言翻譯中要求:“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近年來的考查重點在翻譯上,其中主要是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和把握。而這種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譯中的采分點。
文言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雅”。所謂“信”就是忠實于原文,“達”就是要作到通順,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雅”就是翻譯的文字語句生動、優(yōu)美。這三個要求中“信”是最基本的。
一、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字字落實,句句落實;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高考對文言語句翻譯的要求是“直譯”,所謂直譯,就是要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容和句子的含義,用現(xiàn)代漢語字字落實、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求同原文保持一致。如去年全國試卷要求翻譯的句子中有一句為:“其李將軍之謂也!保ㄗg文:這不就是說的李將軍嗎?或者這大概是說李將軍的。。┖芏嗫忌鷽]有譯出表示推測、估計語氣的“其”字,句式與原文不符。
“意譯”,則是按原文的大意來翻譯,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不同的表達方法?紤]到閱卷的因素,文言翻譯的內(nèi)容不宜過長,而且應以直譯為主,高考文言文翻譯也主要考“直譯”。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后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
二、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高考文言文“六字翻譯法”:留、替、補、刪、移、猜。
1、留:指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如“山、水、中、笑、有”等,以及古代的朝代名、年號、地名、人名、職稱、器具、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皆可保留;
【例】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為巴陵郡太守。
2、替:在語言的演變過程中,有些詞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有些隨著舊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就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你”。有的可以按照一定語言習慣而靈活運用,即在特定的語境中,改變它的詞性,臨時活用一下。翻譯文言文時,對此要恰當選用現(xiàn)代漢語的詞匯將它們替換。主要注意以下幾種。
(一) 通假字。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文言現(xiàn)象,是古人在書寫中用同音字代替的辦法寫成的別字。翻譯時,要先找出本字與現(xiàn)代漢語構成的通假。
【例】 (1) 今王田獵與此。(《莊暴見孟子》)(“田”通“畋”,打獵)
(2) 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孟子見梁襄王》)(“卒”通“猝”,卒然,突然)
(3)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從,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蚤”通“早”;“施”通“迤”,逶迤斜行。文中指暗中跟蹤)
(二)詞類活用。
【例】(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水,游水。名詞活用為動詞)
(2)斫其正,養(yǎng)其旁條。(《病梅館記》)(正,正枝,或主干。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3)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一,統(tǒng)一。數(shù)詞活用為動詞)
(三)有些詞在古書里常用,但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用或不常用,或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在這種情
況下,就要用現(xiàn)代漢語里的詞去替換原文里的詞。
【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先帝不認為我地位低微,見識淺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廬來探望我。
“卑鄙”一詞古今漢語都常用,但詞義已轉(zhuǎn)移,所以譯文用“地位低微、見識淺
陋”來替換它!邦"”今天不常用,譯文用“探望”來替換。
3、補:即補出所省略或隱含的內(nèi)容,特別是對省略句;
(一)單音節(jié)變雙音節(jié),在單音節(jié)詞之前或之后加字,成為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
【例】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獨自一個人欣賞音樂快樂,同別人一起欣賞音樂也快樂,哪一種更快樂呢?
(二)古今異義詞取古義。
【例】 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桃花源記》)
“妻子”,今義指男子的配偶,即愛人(女方);古義為妻子和兒女。
(三)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組成成分,經(jīng)常省略,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需要補充。
【例】(1)(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捕蛇者說》)(省主語)
(2)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桃花源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
詳盡地回答了他。
4、刪:指刪去那些無意義或沒有必要譯出的虛詞,如發(fā)語詞等;
(一)“偏義復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相反的語素構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翻譯時,要將“陪襯意”去掉。
【例】
(1)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出師表》)
“異同”只有“異”的意思;
(2) 備他盜之出入也。(《鴻門宴》)
“出入”在課文中只有“入”的意思;
(3)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石鐘山記》)
“深淺”只有“深”的意思。
(二)古文里有些虛詞,現(xiàn)代漢語沒有對等的詞來翻譯,或者現(xiàn)代漢語在這個地方不用虛詞,便可減去。
【例】(1)夫戰(zhàn),勇氣也。(《曹劌論戰(zhàn)》)
作戰(zhàn),(是靠)勇氣的。(夫,句首發(fā)語詞)
(2)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沛公的侍衛(wèi)樊噲。。
5、移: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現(xiàn)代漢語要求調(diào)整過來,如賓語前置、介賓短語后置、定語后置等;
(一)主謂倒裝。如: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你太不聰明了。
(二)賓語前置。
(1)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例】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沒有這種人,我同誰在一起呢?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鐘山記》)
古時的人沒有欺騙我。
(3)用助詞“之” 、“是”等置于前置的賓語和謂語之間。
【例】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什么用處呢?
(4)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如:
【例】是以見放。(《屈原列傳》)
因為這個被放逐。
(三)定語后置。
【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鐘山記》)
(明確:“鏗然有聲”為定語,修飾中心語“石”)
(四)介賓短語狀語后置。如:
【例】天下可運于掌。(《齊桓晉文之事》)
(明確:“于掌”是“運”的狀語 )
對很多考生來說,譯句之難,主要在于對文言詞義和句式的理解。其中理解文言詞語是文言語句翻譯的關鍵。
如某年北京試卷的譯句是: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guī)不同。”
這句話的難點是這樣幾個詞:“說”,應譯為“話”或“教誨”;“達”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的意思;“微”在句中是謙詞,指“微小的”、“卑微的”!叭ぁ痹诰渲袘鉃椤爸救ぁ、“情趣”、“志向”等;“規(guī)”,在句中的意思是“規(guī)劃”、“考慮”、“打算”等。
這句話應譯為:
“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nèi)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所以我們掌握了翻譯的基本方法后,更重要的是理解并積累古今異義詞、一詞多義詞、詞類活用詞、了解文言特殊句式等。
6、猜:指文言句中多義實詞、帶修辭的句子,要根據(jù)上下文靈活猜測處理。
三、文言文翻譯的四大步驟
第一步:聯(lián)系語境明大意。聯(lián)系具體語境,把握句子大意,寫出主干,抓住基本分。第二步:字句落實莫疏漏。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看清語法現(xiàn)象,如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偏義復詞等;明確特殊句式如省略、倒裝、固定句式等。
第三步:運用方法翻譯句子。
第四步:隱性失分要避免;仡櫾,檢查是否符合語境——“看”;再讀一遍,保證句子準確通順——“念”;謄上卷子,字跡清楚端正無誤——“寫”。
第四篇:古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22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于慎行,字無螈,東阿人。年十七,舉于鄉(xiāng)。御史欲即鹿嗚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辭。隆慶二年成進士。授編修。萬歷初,《穆宗實錄》成,進修撰,充日講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真日進,無及史官者。慎行與張位及王家屏、沈一貫、陳于陛咸以史官得之,并數(shù)也。嘗講罷,帝出御府圖畫,令講官分題。慎行不善書,詩成,屬人書之,具以實對。帝悅,嘗大書“責難陳善”四字賜之,詞林傳為盛事。
御史劉臺以劾張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獨往視之。及居正奪情②,偕同官具疏諫。呂調(diào)陽阻之,不得上。居正聞而怒,他日謂慎行日:“子吾所厚,亦為此耶?”慎行從容對日:“正以公見厚故耳!本诱鋈。慎行尋以疾歸。居正卒,起故宮。時居正已敗,侍郎丘擤往籍其家。慎行遺書言居正母老諸子覆巢之下顛沛可傷宜推明主帷蓋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誼。詞極懇摯,時論韙之。
慎行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榭④,祧⑤仁宗。萬歷改元,穆宗升褙,復祧宣宗。慎行謂非禮,作《太廟祧遷考》,引晉、唐、宋故事為據(jù),其言辨而核。事雖不行,識者服其知禮。又言:“南昌、壽春等十六王,世次既遠,宜別祭陵園,不宜拊享太廟。”亦寢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請旱建東宮,出閣講讀。及冬,又請。帝怒,再嚴旨詰責。慎行不為懾,
明日復言:“冊立臣部職掌,臣等不言,罪有所歸。幸速決大計,放歸田里!钡垡娌粣,責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山東鄉(xiāng)試,預傳典試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禮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乃許。家居十余年,中外屢薦,率報寢。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辭,復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閣臣七人,首慎行。詔加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yún)C務。再辭不允,乃就道。時慎行已得疾。及廷謝,拜起不如儀,上疏請罪。歸臥于家,遂草遺疏,請帝親大臣、錄遺逸、補言官。數(shù)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傳》
【注】①鹿鳴宴:鄉(xiāng)試放榜次日,按例舉行鄉(xiāng)飲之禮,歡宴考官和中試舉人。
②奪情;古禮,官員遭父母喪應棄官家居守制,服滿再行補職。張居正父親病故,他不想遵制守喪, 授意門生提出“奪隋”。
③帷蓋:受恩乞恩之典。
④升拊:升入祖廟附祭于先祖。
⑤祧(tiā o):遷廟。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
a.年十七,舉于鄉(xiāng)舉:舉薦
b.屬人書之,具以實對屬:委托
c.偕同官具疏諫疏:給皇帝的奏章
d.亦寢不行寢:廢止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居正聞而怒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b.正以公見厚故耳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c.引晉、唐、宋故事為據(jù)誰為大 王為此計者
d.章累上,乃許乃令張儀佯去秦
8.下列各項中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 慎行遺書言/居正母老/諸子覆巢之下/顛沛可傷/宜推明主帷蓋恩/全大臣簪履之誼。
b. 慎行遺書/言居正母老/諸子覆巢之下/顛沛可傷/宜推明主/帷蓋恩全大臣/簪履之誼。
c. 慎行遺書/言居正母老/諸子覆巢之下/顛沛可傷/宜推明主帷蓋恩/全大臣簪履之誼。
d. 慎行遺書言/居正母老/諸子覆巢之下/顛沛可傷/宜推明主/帷蓋恩全大臣/簪履之誼。
9.下列對原文的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于慎行充當日講官后,皇上曾經(jīng)讓日講官分別在圖畫上賦詩題字,于慎行寫成詩后,委托人書寫,并把實情告訴了皇上。
b.于慎行為人正直坦蕩,對因得罪張居正而被捕的劉臺,他仍去探視。對張居正不合禮制的做 1
法,不因為張居正對自己的厚愛而放棄原則。
c.直到萬歷年間,明朝的宗族祠廟祭祖禮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歷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關的事例來論說,令有見識的人敬佩。
d.萬歷十八年,于慎行上書建議早立太子,皇上兩次降旨責備,于慎行以辭官歸鄉(xiāng)再次勸諫,萬歷皇上很不高興,停了他的薪俸,于慎行引咎辭職。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講,無及史官者。(5分)
譯文:
(2)帝益不悅,責以要君疑上、淆亂國本,及僚屬皆奪俸。(5分)
譯文: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徂徠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兗州奉符人也。徂徠魯東山,而先生非隱者也,其仕嘗位于朝矣,魯之人不稱其官而稱其德,以為徂徠魯之望,先生魯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稱,曰徂徠先生者,魯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氣完,學篤而志大,雖在畎畝,不忘天下憂。以謂時無不可為,為之無不至,不在其位,則行其言。吾言用,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雖獲禍咎,至死而不悔。其遇事發(fā)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世俗頗駭其言,由是謗議喧然,而小人尤嫉惡之,相與出力必擠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變。
先生自閑居租徠,后官于南京,常以經(jīng)術教授。及在太常,益以師道自居,門人弟子從之者甚眾,太學之興,自先生始。其所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辭博辯雄偉,而憂思深遠。其為言曰:“學者,學為仁義也。仁急于利物,義果于有為。惟忠能忘其身,惟篤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
以慶歷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廬陵歐陽修哭之以詩,以謂待彼謗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沒,妻子凍餒不自勝,今丞相韓公與河陽富公分俸買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將葬,其子師訥與其門人姜潛、杜默、徐遁等來告曰:“謗焰熄矣,可以發(fā)先生之光矣,敢請銘!蹦吃唬骸拔嵩姴辉坪酢拥雷阅芫谩玻伪匚徙?”遁等曰:“雖然,魯人之欲也。”乃為之銘曰:
徂徠之巖巖,與子之德兮,魯人之所瞻;汶水之湯湯,與子之道兮,逾遠而彌長。道之難行兮,孔孟遑遑。一世之屯兮,萬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與臧倉?自古圣賢皆然兮,噫子雖毀其何傷!
(節(jié)選自宋?歐陽修《徂徠石先生墓志銘》,有刪改)
注:石介( 1005~1045),北宋儒家學者,經(jīng)學家、文學家,與胡瑗、孫復一起被后人合稱為“宋初三先生”.
6.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稱配:媲美
b.不惑不變惑:煩惱
c.義果于二爵為果:果真
d.惟篤于自信者篤:厚,滿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組是()
a.則行其言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b.而小人尤嫉惡之而卒莫消長電
c.乃可以力行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廬陵歐陽修哭之以詩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
8.下列對文章劃線部分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其遇事/發(fā)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
b.其遇事發(fā)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
c.其遇事發(fā)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
d.其遇事/發(fā)憤作為文章/極陳古今治亂/成敗以指切當世/賢愚善惡/是是非非/無所諱忌。
9.下列對原文有關的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魯?shù)刂酥苑Q石介為“徂徠先生”,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徂徠山是當?shù)氐拿,而石介又受當(shù)厝怂鹧觯陨矫Q呼石介,正是當?shù)厝说男脑浮?/p>
b.石介敢于表達意見,對一些事常表達憤慨之情,寫作一些文章來盡力陳述古今治亂成敗的事情,用來揭露批評當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語言豐富生動,宏大壯美,并且所流露的憂思意義深長,他說,在學術上有造詣的人,學習的是仁義,所做應該對外物有利,應該有所作為。
d.為石介下葬前,為彰揚他的榮光,他的兒子和弟子請歐陽修寫篇銘文,歐陽修因為在石介死后曾經(jīng)寫詩痛悼并高度贊揚過石介,所以一開始井沒有應允。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加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吾言不用,雖獲禍咎,至死而不悔。(3分)
(2)先生既沒,妻子凍餒不自勝。(4分)
(3)遁等日:“雖然,魯人之欲也.”(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何易于嘗為益昌令。縣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樸嘗乘春自上游,多從賓客歌灑,泛舟東下,直出益昌旁。至則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驚問狀。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贝淌放c賓客跳出舟,偕騎還去。
益昌民多即山樹茶,利私自入。會鹽鐵官奏重榷筦,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易于視詔曰:“益昌不征茶,百姓尚不可活,矧厚其賦以毒民乎!”命吏刬去。吏爭曰:“天子詔‘所在不得為百姓匿’,今刬去,罪益重。吏止死,明府公寧免竄海裔耶?”易于曰:“吾寧愛一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即自縱火焚之。觀察使聞其狀,以易于挺身為民,卒不加劾。
邑民死喪,子弱、業(yè)破不能具葬者,易于輒出俸錢,使吏為辦。百姓入常賦,有垂白僂杖者,易于必召坐與食,問政得失。庭有競民,易于皆親自與語,為指白枉直。罪小者勸,大者杖,悉立遣之,不以付吏。治益昌三年,獄無系民,民不知役。改錦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是時故相國裴公出鎮(zhèn)錦州,獨能嘉易于治。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于廉約如此。
會昌五年,樵道出益昌,民有能言何易于治狀者,且曰:“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樵曰:“易于督賦如何”?曰:“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使賤出粟帛!薄岸揭廴绾?”曰:“度支費不足,遂出俸錢,冀優(yōu)貧民!薄梆伣o往來權勢如何?”曰:“傳符外一無所與!薄扒鼙I如何?”曰:“無盜!遍栽唬骸坝嗑娱L安,歲聞給事中?迹瑒t曰:‘某人為某縣,得上下考,由考得某官。’問其政,則曰:‘某人能督賦,先期而畢;某人能督役,省度支費;某人當?shù)溃艿猛鶃磉_官為好言;某人能擒若干盜!h令得上下考者如此!币孛癫粚,笑去。
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皆知求才為切。至于緩急補吏,則曰:吾患無以共治。膺命舉賢,則曰:吾患無以塞詔。及其有之,知者何人哉?繼而言之,使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有史官在。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易于即腰笏,引舟上下引:引導
b.矧厚其賦以毒民乎厚:增加
c.改錦州羅江令,其治視益昌治:治理
d.止請貸期,不欲緊繩百姓繩:勒逼
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詔下所在不得為百姓匿誰為大王為此計者
b.以易于挺身為民臣以險釁,夙遭閔兇
c.易于必召坐與食今王與百姓同樂
d.樵以為當世在上位者石之鏗然有聲者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當刺史崔樸乘船進入益昌縣后,“索民挽舟”,身為下屬的何易于既不趨奉討好,也不驅(qū)民助興,而是“腰笏,引舟上下”。
b.何易于縱火焚詔,寧愿冒流放海裔的危險,也不厚賦毒民,征收茶稅。這件事以易于與小吏間的問答來表現(xiàn),顯示出了小吏的剛正和易于的愛民。
c.為了使何易于的形象更加完整豐滿,在引舟焚詔兩個典型事例之外,作者又從助民治喪、尊老問政、立遣競民、部從極少、為政簡約等不同角度予以補充和擴展。
d.“何易于不有得于生,必有得于死者”,是作者以滿腔熱情而下的預言。這預言不僅顯示了作者的歷史洞察力,也包含著作者充分的自信心。
9.用/給文中打波浪線的句子斷句。(3分)
方春百姓不耕即蠶隙不可奪易于為屬令當其無事可以充役。
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易于曰:“吾寧愛一 身以毒一邑民乎?亦不使罪蔓爾曹。”
譯文:
(2)嘗從觀其政,道從不過三人,其察易于廉約如此。
譯文:
(3)天子設上下考以勉吏,而易于考止中上,何哉?
譯文: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題。
許允婦是阮衛(wèi)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禮竟,允無復入,家人深以為憂。會允有客至,婦令婢視之,令婢視之,還答曰:“是桓郎!被咐烧,桓范也。婦云:“無憂,桓必勸入。”桓果語許云:“阮家既嫁丑女與卿,故當有意,卿宜查之。”許便回入內(nèi),既見婦。即欲出。婦料其此出無復入理,便捉裾停之。許因謂曰:“婦有四德,卿有其幾?”婦曰:“新婦所乏唯容爾。然士有百行,君有幾?”許云:“皆備!眿D曰:“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允有慚色,遂相敬重。
許允為吏部郎,多用其鄉(xiāng)里,魏明帝遣虎賁收之。其婦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奔戎,帝核問之,允對曰:“舉爾所知臣之鄉(xiāng)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如不稱職臣受其罪!奔葯z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釋。允衣服敗壞,詔賜新衣。初允被收,舉家號哭。阮新婦自若,云:“勿憂,尋還!弊魉谥啻。傾之,允至。
許允為晉景王所誅,門生走入告其婦。婦正在機中,神色不變,曰:“蚤知爾耳!”門入欲藏其兒,婦曰:“無豫諸兒事。”后徒居墓所,景王遣鐘會看之,若才流及父,當收。兒以咨母,母曰:“汝等雖佳,才具不多,率胸懷與語,便無所憂。不須極哀,會止便止;又可少問朝事!眱簭闹。會反,以狀對。卒免。
(選自《世說新語?賢媛》)
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交禮竟,允無復入竟:結束
b.魏明帝遺虎賁收之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奪。難以情求奪:奪取
d.若才流及父及:趕得上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阮家既嫁丑女與卿與贏而不助五國也
b.許因謂曰相如因持璧卻立
c.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釋蒙沖斗艦乃以千教
d.若才流及父.當收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8.下列各項中斷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 舉爾所知/臣之鄉(xiāng)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如不稱職/臣受其罪
b. 舉爾所知/臣之鄉(xiāng)/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如不稱職/臣受其罪
c. 舉爾所知/臣之鄉(xiāng)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 如不稱職/臣受其罪
d. 舉爾所知/臣之鄉(xiāng)/人臣所知也陛下/檢校為稱職與/不如不稱職/臣受其罪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許允婦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當婚禮結束后,許允竟對其不予理睬,后經(jīng)別人勸說,方才回到洞房內(nèi)。
b.許允在洞房內(nèi)責問其妻,卻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駁.他啞口無言,感到內(nèi)心有愧.自此以后對妻非常敬重。
c.許允作吏部郎官時,因大量任用自己同鄉(xiāng)做官引來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經(jīng)查實,用稱職沒什么問題便將其釋放。
d.許允被殺后,門人惶恐,想藏匿許允的兒子。但被許允婦阻止,認為只要坦誠說話,決不過問朝廷之事即可免禍。
10.將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夫百行以德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謂皆備?(5分)
(2)初允被收,舉家號哭。阮新婦自若,云:“勿憂,尋還。(5分)
(3)汝等雖佳,才具不多,率胸懷與語,便無所憂。
人堅
第五篇:原古文
【原古文】
馬說
韓愈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
《馬說》譯文
馬說 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后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jīng)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jīng)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zhì)也就表現(xiàn)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古文自薦信
(201*-09-07 10:03:23)
古有姜尚直鉤釣文王,亦有玄德三顧拜孔明,姜尚、孔明者,當世奇才也,是為人中龍鳳,然非遇明主不能嶄露頭角。故后世昌黎先生作《馬說》曰:“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雖言不同,意如斯。及至當下,其理亦然。良禽擇木而棲,良將擇主而遇。惟明主求賢若渴不拘一格,士居其位,君臣相得,方成大事。
吾雖一介書生,三尺薄命,自知亦非名駒,才能不及賢人遠矣。然出身書香門第,求學于碚城,寒窗四載,略有所得。此往日心跡,安敢不盡言哉?
吾自幼好詩文,長于寫作,入學之后,蒙恩師錯愛,所學日漸精進,偶有拙文見諸報端實屬幸焉。又逢前輩提攜,于各學院結識賢者無數(shù),或論辯、或吟誦、或講演,含英咀華受益匪淺!時至今日,吾已習得語文教學之法且深諳吟誦、講演、論辯之道。承蒙各方抬愛,業(yè)有虛名流傳,更兼師友贊吾以能,故吾妄以毛遂自喻,冒昧自薦!半r鳳學飛,萬里風云從此始;潛龍奮起,九天雷雨及時來!钡髱熥饌(cè)目,以償夙愿!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