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片在线视频观看,一级日韩免费大片,在线网站黄色,澳门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薈聚奇文、博采眾長、見賢思齊
當前位置:公文素材庫 > 報告體會 > 工作報告 >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網(wǎng)站:公文素材庫 | 時間:2019-05-28 21:48:28 | 移動端: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201*年12月25日下午,琥珀山莊

最后,周老師又在12月25日下午帶領我們到琥珀山莊去,沿途老師又問了我們一些問題,主要是有關于沿途、路邊的一些石材鋪成的路面是什么巖石,是那一大類巖石中的哪一種巖石,有幾個同學回答了出來。之后,周老師又帶領我們到前面一個地方停下,讓我們四處走走,看看周圍的巖石,并解答了一些同學提出的問題。最后我們到了杏花公園找了一塊草地坐下,老師帶我們回顧了這幾天的內(nèi)容,并布置了有關實習報告的要求,解答了一些同學的問題,最后宣布實習圓滿結束。

個人收獲

我們于12月23日上午到達巢湖,12月24日下午離開巢湖。為期兩天的野外地質實習,實地的觀測,加上周老師的精心指導、同學們間的討論,使我在此次實習中得到了許多收獲。此次野外考察,一方面開闊了我們的視野、豐富和擴大了我們的知識;另一方面,面對許多問題,確實使我們感到了自身知識的匱乏,促使了我們?nèi)ニ伎、探索,,學習到了在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在沒來巢湖之前,我只是知道有那些知識卻從未見過此等地貌。但是經(jīng)過這次考察我學到了以往書上未有的知識,也讓我更加加深了對以前知識的理解,我想這就是實踐的重要性吧。

以前上高中時,老師、學校不重視我們學生的實踐,從而我們自身的實踐能力非常有限,動手能力不強。還記得在實習中有時候老師也覺得奇怪,明明很簡單的問題我們都不會知道,因為我們?nèi)鄙賹嵺`,缺少知識,所以我們有必要多出來實習考察。這次考察也實現(xiàn)了這一目的,同學們都意識到了實踐的重要性,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中大家都會重視實踐去更好的學習。大學就是一個學習的新舞臺不比高中,這次實習也讓我們明白了大學生活和高中的不同。大學是一個開放的學習平臺,重視實踐能力,重點培養(yǎng)大家的自主學習能力,巢湖實習的目的也在于此,可以說這次實習是一次對大家學習思想的教育。

而研究地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實地考察,我們高等院校地質教學的目的也就是要求我們學生能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用到實踐中去。此次巢湖之行是我們的第一次野外考察,但興奮之余,我們更明白這次實習的重要性?疾觳皇怯瓮,爬山,涉水,我們?yōu)榱耸裁粗拔也恢,但當自己親身經(jīng)歷后才知道,這是每個地質工作者的工作,當然也是他們的樂趣所在。的確地質實習是苦是累,我爬山時,當每次自己快走不動路時,但我想這是有意義的;當我采到自己辛苦得來的石頭樣本時,我忘記了勞累;當我和同學老師們一起討論時,我收獲了知識,。我想這可能就是這兩天里我收獲的最多的東西了吧。

再來說說我們學的《地質與地貌學》這門課吧。地質學是研究地球的一門自然科學,主要研究對象具有地域性的特點,這就決定了其研究方法除了理論研究和室內(nèi)模擬,還要求地學工作者直接去研究它,親自去野外去考察、去研究。所以學習地質就是要走向教室、接觸野外去探究他的奧秘。雖然說地質實習有許多各種各樣的困難與艱苦條件,但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獨立工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克服困難的毅力等,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過調(diào)查研究的實踐,我們會更加熱愛祖國的河山、熱愛地質學。兩天的地質實習結束了,但我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還會有幾次實習的機會,所以我有必要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加認真,去努力的掌握最基本的課本理論,這樣才能在以后的實習中游刃有余。

擴展閱讀: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1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

學校:院系:

班級:姓名:學號: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jié)實習目的和任務

進行地質學實習是為了更好地鞏固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將理論

知識與實際聯(lián)系起來,對實際情況形成一定的認識。野外實習使我們對自然界中基本的地質情況有所了解,并形成一定認知理論,使我們在今后的地理學習中能更好地進行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打下基礎。

這次基礎地質實習地區(qū)是梅縣陰那山和清涼山,陰那山位于廣東省梅縣雁洋鎮(zhèn),其東南為大埔縣英雅鄉(xiāng),距梅州市區(qū)40多公里,是梅州首屈一指的勝景名山,人稱粵東群山之祖。實習時間是5月16日24日,完成對其地質構造的觀測,觀察分析實習地點的主要巖石的巖性特征、巖層特征、斷裂構造及褶皺構造的特點、巖性及斷裂構造等對地貌形成發(fā)展影響。收集巖石標本、測量巖石的走向、傾向、傾角等地質數(shù)據(jù)。

第二節(jié)地理概況

陰那山位于粵東梅州市境內(nèi),自古以來為粵東名勝,1985年

被批準建立廣東省級自然保護區(qū),保護區(qū)面積為4.3平方公里。組要保護對象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及珍稀動植物資源。1989年批準為廣東省及風景名勝區(qū)。旅游資源主要以山岳風光、森林風光、宗教圣地和客家民俗風情為特色。陰那山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北回歸線附近,地理位置為24°30'~23°24'N,115°40'~116°25'E,面積為6.6平方公里。陰那山脈為一列北東—南西走向的山脈,相對高度差

達1000m,海拔高達1298m。陰那山為褶皺斷陷山,大部分山峰在700m左右,超過千米的山峰有五指峰(1297m)和銅鑼湖(1017m),其中五指峰為梅縣最高峰。

陰那山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

較溫暖,年平均氣溫為21℃,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11.8℃,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8.1℃,冬有霜凍。年降雨量1500mm,多集中下半年,4~9月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5%,干濕季節(jié)比較明顯。

陰那山地帶性植被為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帶。地帶性土壤

為赤紅壤,由于海拔較高,向上依次發(fā)育著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山地草甸土等類型,土層厚度多為50~150cm,質地以中壤為主,PH值在4.5~5.5之間,有機質含量在1.5%~9.5%之間。

陰那山地區(qū)的主要巖石為長石砂巖,但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受變質作

用為石英砂巖,陰那山地區(qū)斷裂構造發(fā)育,多垂直節(jié)理和斷層,主要有兩組北東西南走向的斷裂構造,使陰那山形成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地,整個地勢呈東陡西緩、東部的斷崖陡坡,坡度可達70°以上、西部坡度多在30°~40°之間,由于巖性復雜多樣,在外力的侵蝕作用下,發(fā)育了多種地貌形態(tài)。

該區(qū)土壤類型多種多樣,山麓到山頂依次為:赤紅壤、山地紅

壤、山地黃壤和山地草甸土。赤紅壤主要分布于海拔400m以下的山地下部,在保護區(qū)范圍內(nèi)面積不大,其特征是土層深厚、層次分化明顯,一般在1~1.5m以上,但由于人為活動較頻繁,植被破壞較嚴重,有機質層較薄,一般在10cm左右,有機質含量低,約為1.0%~1.5%。

山地紅壤主要分布在海拔400~800m山坡上,土壤質地為中壤至重壤,土層較為深厚,一般在1m以上,層次分化明顯,但因海拔高度、人為活動等不同而有差異,一般在海拔400~600m之間的山地紅壤,人為活動較大,以中有機質層為多,通常為13cm左右,有機質含量為3.0%左右,在海拔600~800m之間,人為活動影響較為輕,以厚有機質層居多,通常為18cm左右,有機質含量為8.5%。山地黃壤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m之間的山坡,成土母質為砂頁巖,一般土層較厚,為50~80cm,表土層也較薄,為10~15cm左右,質地輕壤至中壤,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可達3.5~4.5%。山地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m以上山頂及山脊,土層淺薄,表層土常有2~5cm的枯枝落葉層,呈半腐解狀態(tài),土壤質地為輕壤至中壤,團粒結構明顯。

該區(qū)植物種類組成比較豐富。據(jù)統(tǒng)計,陰那山計有維管束植物

654種。森林植被覆蓋率為92.5%,主要植被有馬尾松林,針闊葉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外貌終年常綠,有少量樹種為冬季落葉。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占絕對優(yōu)勢生活型是植物在一定的生境條件下長期塑造作用反映出來的形態(tài)適應特征。陰那山植被的垂直結構依其群落類型有所差異。山地常綠闊葉林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隨著氣溫下降,喬木層只有兩個亞層。針葉林的結構相對簡單,喬木層主要由馬尾松組成,高度在10~15m,草本層多為鐵芒箕和芒草等。按陰那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其自然植被應當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由于人類長期活動的干擾,原始植被幾乎破壞殆盡,現(xiàn)存植被屬于次生林。植被狀況特點是,次生灌草從面積大于森林面積,針葉林面積大于闊葉林面積,目前陰

那山主要植被類型有:

溝谷林在陰那山600m以下的溝谷地帶,由于水熱條件優(yōu)越,

土層肥厚,發(fā)育了喜濕熱的大型葉的野蕉海芋群落,群落上層由野蕉組成單優(yōu)層片,蓋度在90%以上,下層草本以海芋占優(yōu)勢,間有華南毛蕨、野姜花等。

季風常綠闊葉林季風常綠闊葉林是熱帶雨林和亞熱帶常綠

闊葉林之間的過渡性植被,在陰那山主要分布在600m以下的地段,由于此地段人為干擾嚴重,目前保護面積很小,主要分布在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地帶。

山地常綠闊葉林現(xiàn)有山地常綠闊葉林分布在600~1100m之

間,喬木以大葉錐栗、華潤楠、木荷等種類組成,喬木層蓋度多達95%以上,群落結構相對簡單,灌木層蓋度在20~30%,草本層不發(fā)育。

針闊葉混交林在常綠闊葉林的外緣較常見,喬木層蓋度達

80%以上,灌木層較發(fā)達。

馬尾松林主要分布在保護區(qū)外圍地帶、呈自然生長狀態(tài),喬

木層為馬尾松構成的單優(yōu)層片,灌木層發(fā)達。

灌草叢是在常綠闊葉林遭受破壞的跡地上發(fā)育的次生性植

被類型,陰那山的灌草叢分布廣泛。

陰那山植被是長期以來人為干擾條件下由原生森林植被發(fā)生

逆行演替的結果,目前植被的演替出現(xiàn)兩種狀況:一是在自然狀態(tài)下,植被從現(xiàn)有的針闊葉混交林向常綠闊葉林、針葉林向針闊葉混交林演替的狀態(tài),這種演替多發(fā)生在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內(nèi):另一方面是部分地方

人為干擾嚴重、植被出現(xiàn)逆向演替,即常綠闊葉林,針闊葉林遭受破壞后成為灌草叢或耕地。

陰那山旅游風景區(qū)屬于省級旅游風景區(qū),以山岳風光、森林風

光、宗教圣地和客家民俗旅游資源構成的綜合型風景區(qū)。

陰那山交通線路圖

第二章地層

本區(qū)屬華南地層區(qū)武夷分區(qū),區(qū)內(nèi)地層發(fā)育較為齊全。其中震

旦、泥盆、二疊、侏羅紀地層尤為發(fā)育。沉積巖出露廣泛。清涼山地層主要有灌草湖組、塘廈組、和橋源組地層。

官草湖組(Kg)該組底層分布主要為扎田、兼全一線,以

及梅州市幅主要分布在白宮、黃竹塘,在洋扇岌、高觀音山頂上亦殘留一小塊?偝雎睹娣e63.95km2,白宮清涼山一帶,其地處蓮花山

斷裂帶北側,為山間盆地磨拉石建造。其巖性以粗碎屑巖為主,因其巖性特征不同,分上、中、下三個非正式巖性階段。

塘廈組(Jt)分布在梅州市幅東南角清涼山頂一片。其他地

方未見出露。其與下伏橋源組相伴產(chǎn)出,出露面積22.75km2,占全區(qū)沉積巖總面積的2.98%。本組厚411.06m。該組巖屬性一套陸相雜色碎屑巖和火山石碎屑巖,分兩個非正式巖性段。

橋源組(Tqy)該組僅分布在梅州市幅東南角蓮花山區(qū)潘坑、

郭峰嶂、中客田一代成片出露。局限于上部塘廈組、下伏金雞組之間的細碎屑巖沉積。出露面積72.25km2,占全區(qū)沉積巖總出路面積的9.16%。厚度1641.4m。為一套砂礫沉積巖海陸交互相。底部巖性以中厚層狀灰黃灰不穩(wěn)定含礫粗粒石英砂巖或中細粒石英砂巖與下伏金雞組分界。下部為灰、紫灰、紫紅片理化細粒石英巖、灰白色中細粒石英砂巖、泥質砂巖、灰綠色含鋯石石英砂巖。紫紅色粉砂質板巖、粉砂巖、泥巖、板巖呈不等厚互層產(chǎn)出。偶夾黑色頁巖。上部為中厚紫灰色中細粒石英砂巖與紫紅色板巖組成韻律層或呈互層狀組合,偶夾凝灰質砂巖,微細水平層理發(fā)育。下部粗、上部細沉積韻律為本組特征。與下伏金雞組呈整合接觸。

清涼山地層簡表

宇界系統(tǒng)組厚度巖性描述紫灰色含凝灰質礫巖與紫紅色大量溶蝕孔長石

白堊系K上統(tǒng)Kg3178cm石英粉砂巖組成韻律層,反復重現(xiàn)顯中中統(tǒng)Kg2官草湖組(Kg)172cm灰、深灰色沙礫巖、凝灰質含礫雜砂巖,細粒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組成旋回層,每一旋回層7~16cm,本段至少三個旋回層組成,成分以石英為主,次有砂巖、火山巖、含錳長石砂巖等生生下統(tǒng)Kg1紫紅色沉凝灰質礫巖,偶夾淺紫紅色中細粒長石、、、、、、、、砂巖,厚層狀,具明顯層理,粉砂巖內(nèi)含有許多易溶不規(guī)則結核,風化后流失呈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空洞紫灰色中細粒石英砂巖或紫灰色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上部見紫紅色沉凝巖、紫紅色細粒中粒玻屑晶屑凝灰?guī)r、紫灰色8

宇界

侏羅上統(tǒng)塘廈組(Jt)346.06m流紋質角礫凝灰?guī)r,組成旋回層,該段可分為4個大旋回層組成。該段以交錯層理發(fā)育普遍含火山物質為特征,受區(qū)域構造運動影響砂巖內(nèi)多石英脈充填,有一定變質。頂部出露不全,略具剝蝕PHMz系J下統(tǒng)(火山碎屑巖段)65.0m由灰石細粒石英砂巖或灰色長石英砂巖與紫紅色板巖呈宰部律層產(chǎn)出見一層厚10.2m上部見一層厚9.2m,紫灰色凝灰質礫巖作為與上段分層界線1641.4m片理化變質細粒石英砂巖呈紫紅色,塊狀,變余砂狀結構、片狀構造。平行碎屑長軸方向,構成片理構造。紫紅色含粉砂質絹云母板巖呈致密塊狀,變余含粉砂泥質結構,片、、、、、、、、、橋源組(Tqy)

狀構造。第三章構造

本區(qū)所處大地構造位于華南褶皺系南部,永梅惠陽坳陷中段,蓮花山斷裂帶的北端西翼。永梅惠陽坳陷中段是本區(qū)主導構造形式。它是在震旦紀、寒武紀變質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晚古生代拗陷,狹持于河源深斷裂和蓮花山深斷裂之間。其南西經(jīng)惠陽、寶安延入珠江口,其北東延至福建永安。長約600余千米,寬約60~80千米,中南部與佛岡豐良,惠陽惠來(東西向)隱伏深斷裂交接。

清涼山的巖層構造主要觀測到兩個背斜夾一個向斜,如下圖,左邊背斜左翼的產(chǎn)狀為NW170°/SE350°,NE80°,∠10°,左邊背斜右翼的產(chǎn)狀為NE246°/SW426°,NW336°,∠18°,右邊背斜左翼的產(chǎn)狀為NW218°/SE398°,SE128°,∠12°,右邊背斜右翼的產(chǎn)狀為SE152°/NW332°,NE62°,∠30°。該區(qū)沉積巖厚度較厚,顯示沉積環(huán)境穩(wěn)定和物質來源豐富,沉積巖表面顏色多為黃褐色、紫色,顯示了沉積環(huán)境氣溫高,有氧化作用,由該區(qū)巖石顆粒的粗細分析得出該區(qū)屬于內(nèi)陸湖盆沉積,動力強弱決定巖石顆粒的粗細,陸相沉積的顆粒物由邊緣向中心漸細,由下往上,巖石的破碎程度越來越強,它與風化作用有關松散的沉積巖石可能不是它本生的巖性,也與一定的風力作用有關,巖石表平面的黑褐色,可能是腐質的有機質殘留在表面,巖石本生的顏色要看它的新鮮斷面,由于該區(qū)褶皺構造的不完整性、巖石發(fā)生錯位現(xiàn)象和傾角的變化,判斷該區(qū)可能存在斷層構造。該區(qū)巖石主要觀察了砂巖、粉砂巖和泥巖。

清涼山褶皺的寬度和目視的高度

陰那山的構造主要是測量了一個背斜的產(chǎn)狀,如下圖

該巖層表面為紅褐色與黃色,內(nèi)部為淺白色。表面的顏色表明由于變質作用,該巖石受氧化作用明顯、也可能是苔蘚地衣死亡后留下的有機質。內(nèi)部顏色為淺白色顯示了沉積環(huán)境為海相沉積、還原環(huán)境,該區(qū)為中生代抬升,由于抬升不均勻,出現(xiàn)褶皺,伴隨有節(jié)理產(chǎn)生。主要沉積巖為碎屑巖類的砂巖和變質作用后的石英砂巖,測量了右邊背斜的產(chǎn)狀為:左翼為NE40°/SW220°,NW310°,∠21°,右翼為NE75°/SW255°,SE156°,∠12°。該地的GPS為(24°24'21.74"N,116°25'2.99"E),1047m,時間為14:35。

第四章巖石的特征

1.砂巖碎屑直徑在2~0.05mm之間,礦物成分通常以石英顆粒為主,其次為長石、白云母、粘土礦物以及各種巖屑。根據(jù)粒級大小,砂巖可以分為:

粗粒砂巖(2~0.5mm)、中粒砂巖(0.5~0.25mm)、細粒砂巖(

鏡下觀察多具棱角。交接物以鐵質、鈣質、粘土質為主。因形成環(huán)境不同成分和顏色也不同,如淺海相粉砂巖成分以石英、海綠石和白云母為主,顏色淺,大陸湖泊相含有機質,雖然顆粒成分也以石英為主,但顏色較深,為深黑、灰黑等色,而干燥氣候炎熱條件下陸相沉積的粉砂巖因含有Fe3+而呈現(xiàn)紫紅色。

3.泥巖是一種厚層狀、致密、頁理不發(fā)育的黏土巖,摸起來有滑膩的感覺。風化面皆為土黃色,新鮮面為淺黃色

4.火山碎屑巖主要由火山碎屑物質組成的巖石,介于火山巖和沉積巖之間的巖石類型,火山碎屑物質在50%~90%以上,經(jīng)壓實或壓積作用成巖,火山碎屑巖主要分布在清涼山塘廈組的下段。

第五章結論與體會

本次實習的內(nèi)容主要是在學生學習《地質學基礎》課程之后進行的,由老師講解和學生實踐相結合,要求學生能夠認識各種巖石的產(chǎn)狀,了解實習地區(qū)所能見到的變質現(xiàn)象,并學會使用地質羅盤及運用其測量巖脈和山體的走向,掌握實習地區(qū)的地層層序及各時代地層的主要巖性特征和分界標志及接觸關系。學會沉積巖層產(chǎn)狀的測量。掌握斷裂構造及褶皺構造的識別標志,熟悉野外常見地質構造的描述方法,觀察認識風化作用及剝蝕作用等地質現(xiàn)象。熟悉和掌握野外地質工作方法及其基本技能,學會利用實際地質資料編寫地質實習報告。本次實習基本完成了實習任務,達到了實習要求。雖然是野外實習,因老師和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強,所以沒有發(fā)生任何事故,這對以后

的實習制造了一個好的范例。實習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

①由于時間緊張,很多學生的問題得不到充分解決②實習工具不是很充分③同學們沒有帶足衣物

友情提示:本文中關于《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給出的范例僅供您參考拓展思維使用,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該篇文章建議您自主創(chuàng)作。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


地質學野外實習報告》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整理提供,轉載分享請保留原作者信息,謝謝!
鏈接地址:http://www.seogis.com/gongwen/62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