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市掀起了閱讀紀實文學《梁家河》的熱潮。筆者也認真閱讀了此書,并有幸曾去梁家河參觀,實地感受了習總書記當年生活和奮斗的風采。再讀《梁家河》一書,
跟隨習總書記的腳步,我似乎看到了久違的黃土地,看到了那大片的黃色,硬實而奢侈地鋪展,撐起了窯洞,長起了莊稼。坡轉梁回之間,青年習近平出現(xiàn)在他熟悉的每一條溝、每一架山和梁家河的每一戶人家里。在這里,他一步一步邁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把崢嶸青春燃燒在了革命的黃土地上。
青年習近平在陜北的七年,正處于我們國家的特殊時期,黑白顛倒、美丑錯亂,老百姓都在掙扎著生存。但是在這里,青年習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黃土地的一部分,憑借生活的歷練和滿心的熱烈,結合農(nóng)村當時的真實情況,立足于自身實際,帶領著鄉(xiāng)親們打壩造田、修沼氣池、建鐵業(yè)社、發(fā)展生產(chǎn),在蒼涼的黃土高原上,在苦難的灰燼中,釀造出屬于他們的生活之蜜。
總書記的青春是一首同人民群眾一起奮斗的青春之歌!為“只有進行了激情奮斗的青春,只有進行了頑強拼搏的青春,只有為人民作出了貢獻的青春,才會留下充實、溫暖、持久、無悔的青春回憶”做了最好的注腳。是的,只有選定了目標并在奮斗中感到自己的春光沒有虛度,這樣的生活才是充實的,精神也會永遠年輕。
在我們青年之中,談的最多的,想的最多的也正是對自我的社會“定位”問題。我們從校園出發(fā),懷揣對新生活的向往而遠走四方,如果這個“四方”不是詩和遠方,而是條件似乎“不盡如人意”的基層,又該如何在現(xiàn)有條件下謀求未來和發(fā)展?的確,來到工作崗位的最初幾年,我們就是在不斷的對自己定位,尋找歸屬。這個時候,如若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自己的工作崗位、職責、性質(zhì),很容易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漩渦之中跌跌撞撞,迷失方向。
回想投身到基層崗位的這幾年,也遇到過挫折,受到過質(zhì)疑,也曾苦悶彷徨。是對“無奮斗不青春”的矢志不渝的堅信,讓我始終保持著內(nèi)心深處的希望,讓我擁有了直面人生困難和逼仄的勇氣與力量。過程很辛苦,但理想有沃土。當看到自己的稿件變成一塊塊鉛字,看到自己所負責的工作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看到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感謝自己還好沒有放棄,終也收獲了比“詩和遠方”更遼闊的奮斗的榮光。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