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書記的一記耳光》這篇文章,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眾多網(wǎng)友的轉(zhuǎn)發(fā)、點贊和評論。文章講了一則改革開放初期的小故事,篇幅不長,但發(fā)人深思:時任中共菏澤地委書記的周振興同志,看到一名病重老黨員的艱難生活現(xiàn)狀后,羞愧難當,在會場當眾扇了自己響亮的一耳光。
這一記耳光,不僅扇在了他自己臉上,更扇在了在場所有領導的心上。他們都因此紛紛羞紅了臉、低下了頭,收起了原本準備好的工作成績匯報材料。
在這則故事中,周振興書記以及與會老一輩干部們,如此計較“計較”一件“小事”。表面上看,是出于對工作不利的自責;更深層次的,是出自他們深厚的為民情懷,出自他們敢于承認錯誤并能夠自我反思的擔當。這也正是廣大網(wǎng)友為之感動的根本原因。
與文章中提到的周書記一樣,老一輩黨員干部大都對黨充滿無限感恩、對服務人民都有著飽滿的熱情。面對組織的信任與托付,面對生活存在困難的人民群眾,他們常常心存“愧疚”,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在這種心理的驅(qū)動下,他們竭盡全力地干好每一件工作,以求不辜負黨和人民。基于此,涌現(xiàn)了一大批如焦裕祿、孔繁森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先進干部典型。
如今,邁入新時代,黨員干部的辦公條件越來越好,工作中可用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先進。但是,少數(shù)領導干部卻離人民群眾越來越“遠”了:走訪慰問,只顧著拍照“留痕”、微信定位,根本無心與群眾深入交流者有之;面對服務對象的辦事需求,沒有耐心、怨聲載道者有之;絲毫不滿足于已擁有的職務,總覺得組織“虧待”了自己,不肯擔當作為者有之.....凡此種種,都是對人民群眾缺乏感情、為民情懷淡泊的體現(xiàn)。
誠然,現(xiàn)在的干部與老一輩干部的成長時代不同,面對的國情、民情不同,思想觀念、處事方式自然是“今時不同往日”。但是,在任何時候,“為人民服務”,都不只是一句宣讀入黨誓詞時喊一喊、開會發(fā)言時念一念的口號。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黨員干部在心系人民、為民擔當中付諸行動,在干事創(chuàng)業(yè)、知行合一中變?yōu)楝F(xiàn)實。
因此,無論客觀條件、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新時代的黨員干部對群眾的感情不能變、對人民的責任不能丟。真摯的為民情懷,不僅是老一輩干部的“專利”,更應是每個當代干部的“標配”。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黨員干部要循著老一輩優(yōu)秀干部的榜樣之光,在各個不同的工作崗位上,接力奮斗。始終做到心中有民、肩上有責,以對人民的真情為根本驅(qū)動力,以群眾的安危冷暖為出發(fā)點,以實現(xiàn)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意義為落腳點,把“心系人民”這根“接力棒”,接好、拿住、傳穩(wěn)。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