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中國的父親,都學富蘭克林的父親;中國的母親都學做愛迪生的母親。任憑自己的小孩去玩把戲,或許在其中可以走出一個愛迪生來。我更希望中國的男教師學做富蘭克林的父親,女教師學做愛迪生的母親。”
拆表的故事
有一天,一位朋友的夫人來看陶行知先生。陶先生熱情地讓她坐下,又倒了一杯茶給她,問道:“怎么不帶兒子一起來玩?”
這位夫人有點氣乎乎地說:“別提了,一提就叫我生氣。今天我把他結(jié)結(jié)實實打了一頓。
陶先生驚異地問:“這是為什么?你兒子很聰明,蠻可愛的哩!”
朋友的夫人取出一個紙包,里面被拆得亂七八糟的一塊手表。這表成色還很新,鍍金的表殼打開了,連秒針也掉了下來。
她生氣地說:“陶先生,這表是才買的,竟被我兒子拆成這樣,您說可氣不可氣!他才七八歲,就敢拆表,將來大了恐怕連房子都敢拆呢!所以我打了他一頓。”
陶先生聽了笑笑說:“壞了,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了!”
夫人有點愕然:“為什么呢?難道我這樣做不對嗎?”
陶先生搖搖頭。
夫人又接著問:“陶先生,您是大教育家,您說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呢?”
陶先生把拆壞的表拿過來,對夫人說:“走,我們上你家去,見見這個小‘愛迪生’。”
到了朋友家里,陶先生見到那個孩子正蹲在院子的大樹下,聚精會神地看螞蟻搬家。夫人一見又來了氣,正要罵他,陶先生立即勸住了。
陶先生把孩子攙起來,摟在懷里,笑嘻嘻地問:“你為什么要把媽媽的新表拆開來呢?能告訴我嗎?”
孩子怯生生地望了媽媽一眼,低聲說:“我聽見表里的嘀嗒嘀嗒的聲音,想拆開看看是什么東西在響。我錯了,不該把手表拆壞,惹媽媽生氣。”
陶先生說:“想拆開看看是什么東西在響,這沒有錯。但你要跟大人說一聲,不能自作主張。來,你跟我一起到鐘表店去好嗎?”
孩子又望望媽媽,說:“去店里干什么?”
陶先生說:“去看師傅修表啊,看他怎么拆,又怎么修,怎么裝配,你不喜歡嗎?”
孩子高興得跳起來:“我去!我去!”
陶先生拿著那只壞表,帶著孩子一起到了一家鐘表店。修表師傅看了看壞表,說要一元六角修理費。
陶先生說:“價錢依你,但我?guī)е⒆涌茨阈,讓他長長知識。” 師傅同意了。
陶行知和孩子站在旁邊,滿懷興趣地看師傅修表。看他怎樣拆開,把零件一個個浸在藥水里;又看他加油后,把一個個零件裝配起來。從頭到尾,整整看了一個多小時。全部裝好后,師傅上了發(fā)條,表重新發(fā)出清晰的嘀嗒聲。孩子高興地歡叫起來:“響了,響了,表修好了!”
陶先生臨走又花一元錢買了一只舊鐘,送給孩子帶回去拆裝。孩子連聲說:“謝謝伯伯!謝謝伯伯!伯伯真好!”
陶先生把孩子送到家后,孩子立即跳呀蹦的跟媽媽說:“媽媽,伯伯買了一只鐘,讓我學習拆裝呢!”
那位朋友的夫人不解地問:“還讓他拆啊?”
陶行知笑笑說:“你不是問我對這樣的孩子該怎么辦嗎?我的辦法說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鐘表鋪,請鐘表師傅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滿足,或者他還可以學會修理咧。”
陶先生停頓了一下,接著說:“孩子拆表是因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實就是一種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現(xiàn)。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嗎?與其不分青紅皂白地打一頓,不如引導他去把事情做好,培養(yǎng)他的興趣。中國對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許動手,動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殘了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應(yīng)該學習愛迪生的母親,那么理解、寬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勵孩子去動手動腦,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夫人聽了恍然大悟,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誠懇地說:“陶先生,您說得對,太謝謝您了,我今后一定照您的辦法去做。”
讀完《兒童科學教育——拆表的故事》,掩卷長思:如果這個“拆表娃”生活在當下,結(jié)局會如何呢?他能慶幸地遇到像陶行知先生一樣的老師這樣去教育他嗎?
當下的學校是不乏這樣的“拆表娃”的,而唯獨缺的是陶行知先生那樣敏銳的教育智慧和篤定的教育思想,從而不知扼殺了多少“中國的愛迪生”,我們還渾然不知。故事中,陶行知先生保護孩子好奇天性的育人技巧,那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般的教育思想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至,這些思想的核心體現(xiàn)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不通過生活是沒有用的,教育與生活是分不開的,我們必須為生活而辦教育,我們應(yīng)該把生活的社會當成學校。該故事中的媽媽,因為孩子拆了手表而很生氣,還結(jié)結(jié)實實打了孩子一頓。但陶行知先生卻通過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鐘表鋪,請鐘表師傅修理,即把生活中遇到的修表鋪當了“學校”和“課堂”,把修表匠當了“老師”,把修理的過程當成了孩子“觀察”和“學習”的過程,把孩子培養(yǎng)成了速成學生,把修理費成了“學費”,還用一元錢買了一只舊鐘讓孩子繼續(xù)拆裝學習。陶行知先生親自完美地給我們上了一堂“在生活中教育”、“教學做合一”的示范課。
當下,我們的教育仍然需要大力弘揚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把孩子從壓抑的純學科、純文本中解放出來,把孩子從封閉的課堂中釋放出來,把孩子從家長們安排的各類補習中搶回來,讓他們走出課堂去觀察校園里的池、樹、花、鳥、蟲、魚;讓他們走出學校去觀察社會的真、善、美、假、惡、丑;讓他們走出家庭去體會生活的繁難艱險、豐富多彩。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需要尊重他們的好奇,發(fā)現(xiàn)他們的創(chuàng)造,抓住教育的契機。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新教育》中說的:“怎樣做的事,應(yīng)當怎樣教”。“各種知識有可以從書上求的,不妨從書上去得來;有不可以從書上求的,那應(yīng)該從別處去得他了”。這個別處,那就是除了課堂和學校之外,更多的是家庭、生活和社會了吧。
所以,如果當下我們再遇到這樣的“拆表娃”,不妨再好好地像陶行知先生學習,這樣,更多的“愛迪生”們就不會被打跑、趕走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